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PT)-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PPT)-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搏异常,或快或慢,忽跳忽止,持续或阵发性发作
兼证: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
等中老年者还可见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 晕厥
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饮食饥饱等
脉象: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病证鉴别 1、与怔忡相鉴别 2、与奔豚相鉴别 3、与卑惵相鉴别
1、惊悸与怔忡
病证鉴别
病因
外因 内因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七情所伤 体虚劳倦
心悸
病机示意图
风寒湿热邪 外感
温热疫毒之邪 药食不当 蕴湿生热
药过量或毒剧 气郁化火生痰 七情所伤 心虚胆怯
心血暗耗 先天禀赋不足 体虚劳倦
劳倦内伤
邪扰心神
心神不安
心悸
心神失养
小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安 病位——主在心,与肺肝脾肾有关
沿革
张仲景
—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有“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病名。
—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 —提出基本治则,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 脉结代”。 《伤寒明理论》 —提出心悸病因为气虚、痰饮两端。
《丹溪心法》
—提出心悸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沿革
《济生方》
—首先提出怔忡的病名。
四.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signs and symptoms)
(一)辨证要点(Point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二)治疗原则(Principle of treatment) (三)分证论治(Differentiation for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证
主证:心悸不宁+心虚胆怯的表现。
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 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心虚胆怯证
病机:气血亏虚,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 不安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惊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熟地(滋养心血)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五味子(收敛心气)
2、惊悸与奔豚
病证鉴别
心胸躁 动不安
惊悸——心中剧烈跳动—心 奔豚——上下冲逆—少腹
3、惊悸与卑惵
病证鉴别
惊悸——多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所 致,表现为心跳剧烈,坐卧不安,不避人,无 神志异常。有心律失常的脉象。
卑惵——多因心血不足所致,常见胸中痞 塞不欲食,见人惊避,神志异常为主。一般无 促、结代、疾、迟等脉象的出现。
惊悸
怔忡
症状 心搏异常,或快或慢, 心中惕惕,心慌不安,不能自
忽跳忽止
主,活动后加重
多与情绪有关。多为阵
发病
发性,病来虽速,病情 较轻,实证居多,可自
行缓解,不发时一如常
人。
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 致。多为持续性发作,病来 虽渐,病情较重,多属虚证 或虚实夹杂证,不发时兼见 脏腑虚损症状。
联系 惊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不足证
病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资
气血生化之源) 熟地、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心虚胆怯证
加减:①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温通心阳;
②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滋养心血; ③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
金、合欢皮、绿萼梅疏肝解郁; ④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⑤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川芎; ⑥自汗—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不宁+血虚证的表现。
相关检查
• 心电图 • 24小时动态心电活动 • 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 • 心室晚电位检测 • 其它检测:血压、胸片、心脏彩超
症状 实——痰饮、瘀血、火热之邪 虚——气血阴阳亏虚 2、辨病位 心? 其它脏器?
(二)治疗原则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重镇安神 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养心安神 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兼顾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 一 节
中医内科教研室
二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病因(Etiology) 病机(Pathogenesis) 小结(Conclusion)
三.诊查要点(diagnose and distinguish diagnose)
诊断依据(Gist of diagnose) 病证鉴别(Distinguish diagnose) 相关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重则为怔忡
注意:惊悸与怔忡的区别
沿革
(二)沿革(Expound of palpitation in ancient TCM books) 《内经》 —病名有惊、惕、惊骇、惊惑等。 —病因认为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
悸、复感外邪等。 —认识到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严重的脉
律失常与疾病预后有密切关系。
《医学正传》
—详尽描述了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景岳全书》
—认为怔忡主由阴虚劳损所致。
《医林改错》
—认为瘀血内阻导致怔忡,使用血府逐瘀汤 每多获效。
(三)范畴(Corresponding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s)
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 心脏神经官能症
诊断依据
主症: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
病性
实—痰火、水饮、瘀血—邪扰心神
实证
虚证
病理演变
虚证 虚实夹杂
转归预后
初起多以心气、心血虚为主,及时治疗 可带病延年。 病久可导致心阴、心阳虚损不足等证。甚 则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虚症候。 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一)定义(Definition)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 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 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 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