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学名词解释

岩石学名词解释

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及辉石的自行程度几乎相等,均呈半自形的他形粒状。

辉绿结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的大小差不多,但斜长石的自形程度明显比辉石高。

气孔构造:岩石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定向或不定向排列的气孔,这是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的气泡溢流留下的空间。

部分熔融:岩石融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熔点低矿物先融化,熔点高的矿物后融化的形成的由酸性向基性转变的分级融化现象。

陆源碎屑: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路远区的母岩经机械破坏的产物。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中的支撑结构。

亮晶:
里特曼指数:衡量岩石碱度的大小&=(K2O+Na2O)2/(SiO2-43)(Wt%)
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在结晶是作用开始后进行的分异作用,分为平衡结晶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枕状构造:熔浆自海底溢出或从陆地流入海中时,就变成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总的以枕状为特征,成为枕状体,其多数是独立的,又常被沉积物,火山玻璃碎屑胶结起来。

碳酸盐:由碳酸根离子(CO3)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分选性:碎屑颗粒的粗细均匀程度。

结核:与围岩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的团块。

陆表海:分布面积十分广阔的,海水很浅,海底十分平缓的海域。

基底胶结:是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

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呈漂浮状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这种结构表明碎屑与基质是同时沉积的。

白云石化作用:石灰岩部分的或全部的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

鲕粒:椭球状的颗粒,有一圈或多圈同心纹围绕着一个核心组成,其直径限定在2mm以内柱粒结构:主要矿物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呈自形柱粒状相互紧密嵌布。

气孔构造: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气体上移,在岩流顶部汇集,气体逸出,冷凝后形成的孔洞构造。

结构成熟度: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作用过程中接近最稳定的终极结构的程度。

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的结晶作用。

片状构造:片、柱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而形成的构造。

7,间粒结构:不规则排列的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空隙中,充填有若干个辉石、磁铁矿颗粒。

8,文象结构:许多石英呈一定外形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象象形文字一样)。

9,成分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10,团粒:也叫球粒,指大小在粉砂左右,主要为生物凝聚作用形成的泥晶质颗粒。

11,片麻状构造:岩石主要为粒状矿物,同时伴有部分呈定向排列的片状或柱状矿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分布。

12,花岗结构:暗色矿物自形程度高,主要矿物酸性斜长石自形程度稍高-半自形粒状,碱性长石和石英呈它形不规则粒状。

为花岗岩的特征结构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是均匀的,岩石各部分在成分上或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13,碎屑结构:指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共生在一起的碎屑颗粒所具有的内在形貌特征的总和,包括粒度、分行分选度、园度、支撑类型、孔隙等方面同。

14,核形石:是指由核心和核外藻包壳构成的同心状颗粒。

15,鲕粒:是由核心和核外包壳构成的形同鱼子的颗粒。

17辉绿结构:基性斜长石自形程度高,一颗辉石呈它形粒状充填在斜长石的空隙中,为辉绿岩的特征结构。

18原生岩浆:由地慢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19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由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递变所显示出的层理。

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或纹理显示。

20基底式胶结:胶结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彼此呈孤立状均匀分布在胶结物中。

21变晶结构: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晶质结构。

21 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辉石自形程度相当、大小相近、相互紧密嵌布。

为辉长岩的特殊结构。

22,母岩浆: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在一个岩浆区中,一定阶段只有一种起着母体作用的岩浆叫母岩浆。

母岩浆分异可形成各种派生岩浆。

23,交错层理:在层的内部由一组倾斜的细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所组成的层理构造。

24,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呈紧密状分布,彼此相接,胶结物均分布在碎屑颗粒间,充满粒间孔隙。

25,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并伴随一定的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的一类变质作用。

26,千枚状构造:面理由细小片状硅酸盐矿物定向排列而成,重结晶程度不高,肉眼难以识别矿物颗粒,劈开面有强烈丝绢光泽。

27岩浆岩:由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冷却固结而成的岩石。

28分离结晶作用: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早期晶出的晶体与熔体分离,导致岩浆成分改变,而形成一系列岩浆岩的作用。

29水平层理:纹层呈平面状,相互平行叠置且与层面平行的层理构造。

30接触式胶结:碎屑颗粒呈紧密状分布,彼此相接,胶结物较少,只分布在颗粒接触处。

31接触变质作用:岩浆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岩浆热力或挥发份的影响导致围岩变质的作用。

32板状构造:塑性较好的岩石,在定向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生成的一组相互平行的破裂面所显示的构造。

33岩石:天然产出的,由一种及以上矿物或类矿物物质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34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了周围的围岩或捕虏体或与其反应叫同化作用;同时改变岩浆成分,使岩浆成分受到混染叫混染作用。

35层理构造: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

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显示出来。

36杂基:充填于碎屑物质间起胶结作用的机械沉积物。

主要为粘土物质。

37交代作用: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通过组分的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38混合岩化作用:是介于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复杂成岩作用。

其特点是成岩过程中既有活动性较大的流体组分(脉体),又有较稳定的原岩的残留部分(基体),两者在新的地质条件下相互混合构成混合岩。

39岩浆:地下深处形成的,高温粘稠的,富含挥发份的硅酸盐熔融体。

40柱状节理构造:熔岩在均匀而缓慢冷缩的条件下形成的被冷缩裂隙分开的规则多边形长柱体。

41沉积岩:地表已存岩石经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42胶结物:从粒间溶液中沉淀出来的,对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43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改变的作用。

44变余结构:由于变质作用程度较低,保留原岩的结构特征,叫变余结构。

C.辉长岩
D.花岗片麻岩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有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2.砂状结构——是砂岩的结构,主要由粒度在2-0.063mm的粒状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组成。

3.灰岩和白云岩——两者均属于碳酸盐岩。

灰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

4.片状构造——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结构,岩石中所含的大量片状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是岩石组分在定向压力下产生变形、转动或受应力溶解、再结晶形成的。

5.接触变质岩——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一大类变质岩石的总称。

一名词解释:
1、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2. 片状构造指岩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状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

3、岩浆岩指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4、侵入岩指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

5、辉绿结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差不多,由它形单个辉石颗粒填充于较自形板状斜长石晶体所构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

6、脉岩是指充填构造裂隙呈脉状产出的火成岩类。

7、砂岩是指粒度为2-0.0625毫米的砂占全部碎屑颗粒的50%以上的碎屑岩。

8、内碎屑是盆内弱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碎屑。

9、矿物: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物体。

大多数为结晶的单质或化合物。

10、对称型:在结晶学中,把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总合称为对称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