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分)1. (2分)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是()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
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
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B .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C .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D .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二、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38分)2. (11分) (2017八上·衡阳月考) 文言文阅读郭崇,应州金城人。
重厚寡言,有方略。
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
父祖俱代北酋长。
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
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
开运中,戍太原。
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
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遣冯道等迎湘阴公赟于徐州,将立之。
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崇阵于牙门外,赟惧,登门楼呼崇曰:“汝等何遽至此?”崇曰:“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
”赟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俄而赟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赟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
赟曰:“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
”崇即送赟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
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
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
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入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
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
师还,加兼侍中。
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
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
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
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
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
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
”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
”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
太祖笑曰:“果如朕言。
”未几来朝。
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
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
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B . 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C . 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D . 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 .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 . 不豫:“豫”本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 . 致政:也就是致仕,古时指官吏解除政务职务,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郭崇原名郭崇威,由于要避周祖的名讳,就只用单名一个“崇”字。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代北的酋长。
B . 晋祖割地给契丹后,郭崇耻于归顺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的骑军都校尉。
C . 湘阴公刘赟由于澶州军变而没能被拥立为皇帝,他迁怒于冯道,派亲信贾、王等将领杀了冯道,郭崇也没劝住他。
D . 监军陈思诲向宋太祖告密,说郭崇有异心,要谨慎防备郭崇,可是太祖相信郭崇是知恩图报、重信守义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②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3. (8分) (2020高一下·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文段二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B . 郑伯肉祖牵羊以逆迎接C .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最后D . 其身之可爱爱惜(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况草野之无闻者欤B .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貌恭而不心服C .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 .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吾其还也(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 . 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 . 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 . 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选出停顿正确的一项()A .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B .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C .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D .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4. (10分) (2016高三上·鹤壁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好事近吕渭老(南宋)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
惹①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② ,鬓自此时白。
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士人也纷纷南迁。
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后,写给友人的。
①惹:同“偌”,如此。
“惹报”有作“为报”。
②南楼:词人在南方的住处。
(1)这首词语言简明平实又意蕴丰富,简析首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给友人的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 (9分) (2016高三上·温州期中) 补充句子①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
③________ ,孤舟一系故园心。
④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
⑥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
⑦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⑧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⑨________ ,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