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简答与论述1998年简答: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的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与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就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就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心脏与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与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就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

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与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A、窦性心动徐缓这就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就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

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 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与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就是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就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

也就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凡就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另外心脏的泵血功能与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就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就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在进行较长时间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大量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的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的转换。

(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

系统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与各种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功能的能力。

3、什么就是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1)定义:状态反射就是指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与颈紧张反射两部分。

(2)意义:状态反射在完成某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使身体重心不至于超出支撑面维持的平衡,以保证身体的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躯体向头部转动的方向用移动。

例如,在做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等动作时,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4、人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可以从人体血液、呼吸与肾脏三个系统来分析如何维持酸碱平衡。

(1)血液:血液中有数对具有抗酸与抗碱性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对,统称为缓冲体系。

缓冲体系中的每一个缓冲对就是由于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的盐组成的。

运动时由于乳酸大量积累,血液的PH值降低,因此机体就会通过这种缓冲对对PH进行调节,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另外乳酸的代谢方式也就是靠血液系统来完成的,一部分转入肝脏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通过血液中运输的氧气将乳酸有氧氧化进一步供能,乳酸代谢加强,体内酸碱平衡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2)呼吸:A、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她们与Hco3-作用,生成碳酸,后者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使血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呼吸运动加强,二氧化碳大量排出,因而血浆中PH值变化不大。

B、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碳酸作用使血中的碳酸氢钠等盐的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碳酸氢钠的正常比值,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3)肾脏:A、肾小球滤液中的NaHCO3的重吸收当NaHCO3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小管腔时,可以解离为Na+与Hco3-存在于小管液中。

Na+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H+进行交换,Na+全部重吸收。

肾脏吸收碳酸氢盐可保持血浆中碱储备量恒定。

B、尿的酸化碱性磷酸盐(Na2HPO4)与酸性磷酸盐(NaH2PO4)也就是血浆中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正常比值为4:1。

当肾小管分泌的H+增加时,一部分H+同Na2HPO4所解离的Na+进行交换,使一部分Na2HPO4转变为NaH2PO4,从而使尿酸化应随尿排出。

C、铵盐的形成NH3属于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肾小管中,与肾小管细胞分泌的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的负离子结合生成酸性的铵盐,随尿排出。

论述:1、论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答: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很多,主要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性别与年龄等方面。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肌肉力量增加,主要就是由于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造成的。

由运动训练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加,主要就是由于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的结果。

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就是由于激素与神经调节对运动后骨骼肌收缩蛋白的代谢活动发生作用,使蛋白质合成增多。

(2)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

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因为快肌纤维内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功能速率快、单位时间内可完成更多的机械功。

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称为神经支配比,若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数量多,则神经支配比大。

不同运动单位所产生的肌张力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同样类型的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收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支配组成肌肉的各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其兴奋性各不相同,通常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兴奋性较低。

当需要克服的阻力负荷较小时,主要由兴奋性较高的慢肌运动单位兴奋收缩完成,此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较少,随着负荷的增加,运动中枢传出的兴奋信号亦随之增强,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亦逐渐被动员,兴奋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随之增多。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肌纤维的收缩初长度极大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

肌肉在收缩前常会先做离心收缩将肌肉拉长,然后再做相信收缩,这就就是通常所说的超等长收缩。

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长度,粗肌丝肌球蛋白横桥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的数目最多,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增加,肌肉收缩时肌纤维所处的这种长度称为最适初长。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对提高最大肌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枢兴奋性通过参与兴奋的神经元数量与兴奋神经元发出神经冲动频率来体现,兴奋性高,则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多,所发出的动作点位频率高,可使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从而使肌力增加。

(6)性别与年龄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就是达到最大,以后逐渐下降。

10~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

进入青春期后。

力量的性别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与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

(7)体重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2、论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定义:无氧耐力就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成为无氧能力。

(2)生理学基础: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

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例如,优秀赛跑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随项目的不同而异,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中跑居中,短跑最低;而乳酸脱氢酶与磷酸化酶的活性却相反,短跑运动员最高、中跑居中、长跑最低。

B、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的PH值造成影响。

但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

使血液的PH值不致于变化大太大,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C、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大,血液的PH值还会朝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

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就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提高。

3、论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定义:速度素质就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与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2)生理学基础:A、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就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因素有:a、反应时与反应速度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度、中枢延搁与效应器的兴奋性。

其中,中枢延搁又就是最重要的,反射活动越复杂、历经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b、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

运动员处于良好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

反之,反应时将明显延长。

c、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快。

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11%~25%。

B、动作速度动作速度就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决定动作速度的因素有:a、肌纤维类型与动作速度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就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快肌纤维越粗,肌肉收缩速度则越快。

b、肌肉力量与动作速度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的工作。

凡就是能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也必将影响动作速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