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
一是个性化原则
二是亲情化原则 三是渐进性原则 四是实效性原则
四、优化引导机制 ,把爱的阳光洒进学 生的心田
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
如何进行谈心活动呢?
要有目的 以退为进
“拇指教 育” 因材施教
换位思考
倾听—核对—接纳—拒绝—表达
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了解家庭背景
科学指导家教
建立个案分析制度
Ⅰ、情景描述
学校实施导师制的背景
“特别需要关爱的生”
(学习思想行为存在偏差)
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困惑疑难)
“隔代相居” 家庭教
外来民工家 庭增多
育缺失
学校德育 针对性不 强
德育教育 资源缺乏 有机整合
家庭、父母 的 关爱
成长道路上 的指引者
良师的指点理 解与相助
成长导师
一、让自己成为学生生活上的长者、学 习上的良师、成长中的益友
两大特色
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 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从“导师制”走向“导生制”,教师的指 导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并将 这种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与能力
四大职责
思想的引导者 生活的指导者
学业的辅导者 心理的疏导者
三个‘共 同’共同感受:感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同学的情谊,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 管理制度,它的实施给了我做好德育工作的信心和 决心,使一个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故事在我们 导师和结对学生中演绎着,一个个“特别需要关爱 的学生”,抹去了身上的尘埃、眼角的泪水,开始 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与生活。我坚信,这种亲情化、 个性化教育必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 生的生活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 快乐,也让我们这些“管成长”的导师们体会到与 学生一起成长的愉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
感受生活的美好
共同分享:分享学习的愉悦,分享友情的快乐, 分享成功的喜悦
共同成长: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育观 念,和时代同步,和学生共同成长
一个体会
塑造了一个高尚师德的范本
二、从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全方位 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预设了心理疏导五类目标
A、学习问题
[学生表现]:厌学、怕学、逃学,学习困难 [归因]:缺乏正确的学习信念,没有把学习变为一种 生活的需要
负面 言行追求上功利之上 理想信念上危机显见
生活消费上盲目攀比
困扰我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动机不足 习惯不良 自卑 情绪不稳 自我中心 学习焦虑 学习能力低 注意障碍 自控困难等
学校对学生心理疏导以往采取的一些措施
课程辅导 学科渗透
活动载体
环境熏陶
家校结合
自我教育
个别矫治
三结合
紧张的学习与愉悦的活动相结合 面上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调节相结合
[疏导目标]: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愉快有效 地进行学习
B、情感问题 [学生表现]:情绪不良,持否定态度,影响学习、影响 健康、影响人际关系
[归因]: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
[疏导目标]:排除学生各种不良情绪达到情绪健康,有多动症、强迫症等),进而出 现进攻性、侵犯性行为
E、社会适应问题
[学生表现]:社会适应性较差,对生活环境的差异、学 习方式的变换,表现出一种无法适应的矛盾状态
[归因]:家庭教育不当,接受不良信息,困难挫折,意 外事故等多种因素
[疏导目标]:教育学生学会适应,在逐步适应社会的过 程中不断地成熟和发展。
三、以个性化、亲情化为核心,追求教 育的实效性
¥¥¥¥¥¥¥¥¥¥¥
谢谢大家!
再见
一次偶然的发现 (事件) 询问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班同学 了解家庭背景 (父母主述 邻居告述)
Ⅱ、分析与诊断
主要问题 问题产生的根源
Ⅲ、辅导策略
认知调整
家校互动
行为干预
Ⅳ 、辅导效果评价 Ⅴ 、反思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
宗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记录成 长足迹,实现自主评价、促进全面 发展
结束语
[归因]:心理问题的外化
[疏导目标]: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自主、自律 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D、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表现]:自我封闭、孤独、不合群;师生不和谐; 亲子关系恶化;搞小团体等
[归因]:不正常的心理需要
[疏导目标]:教育学生构建良好的交往圈,让自己了解 别人,让别人了解自己,及时地协调行动,学习尊重人、 帮助人、关心人的美德
把爱的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
—谈在导师制工作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 宋秀娟
学校背景
经济发展对学生的影响
正面
驱动着初中生竞争意识的觉醒,他们看到市 场经济更重视个体知识、智慧、才能的充分发 挥,于是在学习上开展激烈的争夺,把自己的 学习成绩与自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紧密联系 在一起。“学习成绩好,将来上大学可以 找到 一份体面的职业”,这已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