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文学常识集锦1.《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高尔基,苏联作家,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它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3.《海燕》这首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通篇只出现形象,没有片言只字揭示形象的象征义,一切象征义俱蕴涵在形象之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4.《白杨礼赞》作者茅盾,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选自《见闻杂记》。
“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5.《白杨礼赞》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6.《石榴》作者郭沫若,现代作家。
课文节选自《丁东草》。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作者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7.《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课文节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8.《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当代女作家。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
文章以“我”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抒写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憾再到思花之感。
文题中的“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了生命长河的伟大。
9.《鸟》专题:①《闻雁》作者韦应物,唐代诗人,节选自《全唐诗》。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②《池鹤》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③《迎燕》作者葛天民,南宋人,节选自《全宋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④《鸽子》作者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成名作是《猎人笔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等。
这篇散文主要描写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一只白鸽寻找另一只白鸽安稳地回家的情形,表现了鸽子的坚毅、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也寄托了作者希望人类能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理想。
⑤《空山鸟语》作者郭枫,台湾诗人、散文家。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空山听鸟语的情景,抒发了从鸟的“美妙的清音”中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自己“想做一只鸟”的理想和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10.《纪念白求恩》这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以身殉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白求恩而写的,白求恩的精神就是共产党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后面的三种精神都是共产党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
11.《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敬业与乐业》,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维新领袖、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12.《敬业与乐业》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13.《多一些宽容》作者郭安风。
这是一篇谈人的修养的文章。
标题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有关“宽容”格言警句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等。
14.《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
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
文章的标题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15.《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16.《陋室铭》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7.作者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
18.《诗词曲三首》: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节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饯别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②《渔家傲》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节选自《全宋诗》。
“渔家傲”是词牌名。
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阕抒情,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③《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节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描绘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19.《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20.《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课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21.《短文两篇》:①《活板》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梦溪笔谈》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
《活板》本文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紧扣“活”字这一特征进行说明,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②《核舟记》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著有《茅檐集》。
节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细致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选自《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生物学科普作家。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红”)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23.《山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清代小说家。
节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抓住山市空虚缥缈、瞬息万变的特点,描述孤塔、宫殿、城郭、危楼等幻景在山上从出现到消失的种种情状,让我们领略到这一自然景象的奇妙。
24.《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25.《孔乙己》一文中的“我”(小伙计)不是作者本人。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
26.《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
选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27.《范进中举》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8.《口技》作者林嗣环,清代人。
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课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由“施屏”准备演出开始,到表演结束“撤屏”终止。
主体部分写口技表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写了生活中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惊醒”——“入睡”——“一场大火”三个场面,既井井有条,而又曲折有变化。
正面描写(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和侧面烘托(听众的反应)相结合,是本文最显著的一个写作特色。
29.《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草原》《套中人》等。
节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小说借变色龙颜色多变的特点,喻指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特征。
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0.《变色龙》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展开情节,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这条线索,让奥楚蔑洛夫作了六次判定,五次“变色”。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苦。
31.《窗》作者泰格特,澳大利亚作家。
这篇小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靠近窗口的病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不靠窗口的病人”:卑劣丑恶。
),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小说以“窗”为题,有两点作用:①“窗”有喻指人的心灵的意思;②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32.《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
小说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罪恶,反映了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揭示了“官逼民反”是导致梁山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热情讴歌了梁山好汉的反抗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