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委:为切实做好2010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控工作,增强防治预见性,我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2010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及早做好技术与物资准备,扎实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我省全年农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201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二〇一〇年二月四日附件:2010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防治预案一、发生趋势根据近年我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09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10年我省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和迟熟中稻、单季晚稻的稻曲病将偏重发生,单、双晚稻感病品种病毒病将中等发生。
棉花病虫总体将中等发生,其中盲蝽象、枯萎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棉铃虫、斜纹夜蛾、棉蚜、棉叶螨、烟粉虱、棉苗病害、棉铃病害偏轻至中等发生。
大豆和玉米病虫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大豆地下害虫中等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麦收前播种)上偏重发生,淮北东部玉米褐斑病中等发生。
预计2010年全省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3000万亩次,小麦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6000万亩次,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约为800万亩,棉花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2500万亩次,大豆主要害虫发生面积约为1200万亩次,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1800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等目标实现,促进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防治任务:2009年全省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1600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40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3500万亩次,稻螟虫1600万亩次,纹枯病3000万亩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1700万亩次,病毒病800万亩次,稻瘟病1000万亩次;小麦65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2000万亩次,白粉病600万亩次、赤霉病1000万亩次、蚜虫2000万亩次、吸浆虫400万亩次;油菜1200万亩次;棉花病虫需防面积约为3000万亩次,其中盲蝽象1000万亩次,棉铃虫500万亩次,斜纹夜蛾400万亩次,棉叶螨300万亩次,枯萎病260万亩;玉米病虫需防面积约为20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1000万亩次,玉米粗缩病150万亩次;大豆病虫需防面积约1400万亩次,其中大豆食心虫400万亩次;蝗虫需防面积约为450万亩次,其中东亚飞蝗100万亩次,土蝗350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重大病虫和蝗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头以内,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5-8%以下,白粉病、条锈病病情指数控制在5以下,小麦纹枯病茎病株率控制在10%以下,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800头以下。
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
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控制在5%以下。
棉铃虫累计蕾铃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下,盲蝽象苗期为害株率控制在5%以下。
蝗虫防治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总体目标。
通过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指挥组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省里已成立以省委常委赵树丛副省长为指挥长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
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
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
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
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3、加大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力度。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
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病毒病、稻曲病、稻瘟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穗蚜、油菜菌核病、棉盲蝽象、棉花枯萎病、玉米粗缩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对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危害损失大。
各地要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
各地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同时,各地要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5、着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各地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健康发展,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6、加强农药市场监管。
各地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
要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7、确保防治经费投入。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
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作物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
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流和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主要防控技术(一)水稻病虫害1、防治策略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2、主推技术(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
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
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
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1)稻飞虱①科学管理肥水。
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
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
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有利于稻田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
③抓好药剂防治。
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
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
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噻嗪酮25克、乙虫腈4~5克、噻虫嗪0.5~1克,示范应用醚菊酯5~7克等。
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亩用敌敌畏有效成分200克熏蒸。
(2)稻纵卷叶螟①实施健身栽培。
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②保护利用天敌。
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③科学开展药剂防治。
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
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
防治药剂:四(2)代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始盛期。
五(3)代、六(4)代亩用有效成分阿维菌素1~1.5克、氯虫苯甲酰胺2克、丙溴磷50、甲维盐0.5克,示范应用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3~4克。
(3)螟虫①压低虫源基数。
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
②推行栽培避螟,实行生态控螟。
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
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
开展性诱剂、杀虫灯示范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
二化螟: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始盛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杀虫单有效成份60~70克;二代重点防治一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补治一次,药剂选用甲维盐、阿维菌素复配剂,或亩用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份2克,示范应用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2~3克;三代重点防治双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杀虫单与阿维菌素复配剂。
三化螟:一代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二代挑治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