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序言:值得“迷恋”的教师成长之道(王丽琴)

《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序言:值得“迷恋”的教师成长之道(王丽琴)

《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序言:
值得“迷恋”的教师成长之道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王丽琴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我一直迷恋这样的独具品格之定义,也偏爱以叙事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研究,或者说是更具现象学意义的质性研究。

教师的成长过程,无疑也蕴藏有很多学问、很多“教师教育学”之道。

这些年,国内用叙事的方式开展教师成长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但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题研究,尤其是由音乐教师自己作为“局内人”来开展研究,且区别于少量个案为基础的这种“集群式”叙事探究,恕笔者视野狭窄,确实是第一次读到。

何况,陈璞老师和他身边的这些音乐教师们的成长,确实值得我来“迷恋”一番。


陈璞老师是我在浦东新区黄建初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基地的同学,多年来,他的勤奋好学、笔耕不辍,是令历届学友深深钦佩的。

更令我服气的是,他是真正做到了学科探索与教育科研双丰收的那个人。

在评为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之前,我就有不少机会进入他的课堂,感受他在音乐课程建设方面的独特风采;之后,通过“讲台上的名师”等高端教师展示平台,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享受他带来的艺术熏陶,当我坐在下面听课,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多元感官的美好享受,更有对他的若干教学信念发自内心的认同。

因为,他的音乐课总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的元素,总是把对学生的信任、尊重放在知识与技能之上。

他确乎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教学风格,而且他从没有把“特级”二字当成自己的一个负担,用流行的话说就是他没有“偶像包袱”。

所以,他总是在不停地出发,探索自己专业精进路上的新的可能。

我们共同的恩师黄建初老师,用“好马还须自奋蹄”来评价陈璞,并指出,优秀教师身上有三个特质:勇于挑战、勤于学习、善于反思。

这三项,他都具备。

我作为陈璞的学友,很想在黄建初老师的评价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特质,那就是:乐于分享。

陈璞为人热情、豪爽,身边的人都是非常受感染的;第一次谋面的那些外地教师同行,也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对他印象深刻。

甚至于说,他一
点都不像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上海人”。

这些年我和他一起参与过不少国内的教育公益研修活动,“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的上海站,他热心做沙龙引导员,为随迁子女校教师做公益讲座;四届“教师勇气更新公益研修活动”,他参与了三届,又是做志愿者,又是做讲师。

不管在哪里的讲坛,他嘹亮的歌喉一亮,总能给现场营造出不一样的欢乐气氛。

我们还一起建设了一个特别自由自在的民间教师读书组织“心世界”,近五年来,一起共读了很多文史哲的经典著作,《万历十五年》《乡土中国》《我的凉山兄弟》《瓦尔登湖》《沉默的视野》《人生天地间》……作为这个读书会的发起人之一,我负责任地说,几乎所有的共读书目,他总是第一个完成阅读,第一个提交有品质的读书心得。

令我感动的是,在他公开发表过的多篇自我叙事中,都提到了这个跨学科、跨学段的民间读书会对他的意义。

说实在的,不是所有已经有一定名气的教师,都能长期和依然普通、甚至在一些人眼里有“不求上进”之嫌的书友们混在一起的。

所以,我忍不住再给陈璞个人增加一个我眼中的特质:甘于平凡。

“平凡”二字,在我心中是很非常美好的,为《学习报》(教师专业发展版)做兼职编辑期间,也特意开设了“凡师专栏”,以与各地繁多的“名师专栏”叫板。

不用说,陈璞又是踊跃的供稿人。

他一口气撰写了系列的“乐海觅虹”短文,每期推荐一款他喜欢的唱片,流行、经典都有,人声、乐声兼顾,楞是单纯靠优美的文字,传达出优秀音乐作品特有的韵味,令读者心向往之。

勇于挑战、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乐于分享、甘于平凡。

读者们读完陈璞老师的“我的路”,再来评判黄建初老师的三大概括和我的两个增补是否恰当吧。

说不定你们能归纳出更适合他这个人的词汇来。

其实,作为朋友,我只想说,陈璞,很可爱。


而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是“他们的路”以及随后的“启示录”。

陈璞,我已经很是熟悉,作为从农村普通中学成长为音乐特级教师的个案,他的故事虽然非常励志,非常生动,毕竟,可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有点隔、有点远的敬畏。

特级教师,在很多普通教师眼里,多少还是有些遥不可及的存在。

陈璞的个人成长历程,也几乎具有不可复制性。

我们很难想象,如今还有哪位音乐
教师有机会同时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并从中悟出课程建设的许多道道;他参加的众多市、区级以及更高的培训,现在看也是越来越稀缺的高端资源了。

所以,当我读到本书的第二版块,当一群浦东新区生机勃勃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丰富的、各具个性和特质的成长形态集体出现在眼前时,真的感到:独木已成林,雁群正高飞。

这群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认认真真地敞开自我,以叙事的方式,回溯各自的职业生涯。

而且,勇于挖掘各种带着成长之痛的细节,19位老师呈现出19种不同的生命样态。

当然,这当中有困惑,有“苦难”,但更多的是幸福,是快乐。

许多老师的笔锋不仅仅围绕音乐而展开,他们的回忆与反思,每每有一个神秘的中心,那就是学生。

他们在与学生“有限的相处”中品出“无限的情谊”。

他们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寻回了职业与专业的初心,更加深刻地领会了“音乐教师”的涵义所在。

我相信,这些老师以第一人称呈现的精彩故事,以及每一个故事后面的专业点评,会深深吸引翻开此书的读者。

也许,他们的叙事比不上作家的文笔,但,真实、多元、直面职场,又是任何作家的虚拟与想象难以呈现的。

又也许,他们的自我叙事比不上一些学者、研究者做的叙事研究报告那么专业、有深度,但,没有“研究”的包袱,不过分追求故事背后的诠释、深沉,或许也会使得这些故事在中小学教师中更有人缘。

因为,很多这里的故事,会让一线的教师有被代为说出、甚至是被点到痛处的感觉。

我也相信,这些音乐教师的故事,绝不仅仅代表了音乐教师本身,保不齐其中哪位音乐教师教学路上的“爬坡”心路,就深深打动了远方的小学数学教师、高中历史教师……
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今还只能说是“灰箱”的状态,用故事来引发思考,以故事来承载启示,依然是目前比较恰当的一种研究选择。

于是,陈璞和他的伙伴们没有停止于讲完20个故事,在这些故事基础上,他们还一起开展了区域“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教育叙事的专业成长研究,这便是本书的第三版块。

从“我的路”到“我们的路”,再从这些鲜活的、高度个体化的故事中,这群人在自身身上发掘出了超越区域局限、更具普遍意义的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特征,积攒进一步成长需要的“正能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成长策略。

不管这些概括是否完美,是否刚好点中“音乐教师”
这个人群的成长之穴,我觉得这部分的文字可以作为有做课题研究需要的老师的样例。

未来,如果你也想做一个力所能及的课题,大可以参考这里的体例、这里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的呈现形式。

做过一个比较规范的课题之后,一般而言比较偏感性、喜欢讲故事的老师,就慢慢地会开始尊重逻辑,尊重理性,于是,这样的老师就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真正的研究,进而像陈璞老师那样,借助教育科研的力量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读完整本书,我依然能感受到陈璞和他的小伙伴们始终乐在“音乐教师”这个角色之中。

“乐”字在中文里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刚好可以用来一语双关:乐(yue)之乐(le),师自知;乐(yue)之教,乐(le)无穷!谨以此句送给幸福的音乐教师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