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特征】【考点分析】【重难点解析】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统一的,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才能保证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才能真正维护国家主权。
互不侵犯原则是由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派生出来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是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只有恪守互不侵犯原则,才能实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达到和平共处的目标。
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才能真正尊重他国的主权,才能实现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目标。
平等互利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和互利原则,因为二者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平等是互利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平等的必然结果。
只有真正实现国家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间的互利互惠;只有真正实现互利,才能体现国家平等。
和平共处是指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在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一切争端和分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国家间和睦相处,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为根本出发点,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首先是双边关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其三,它有利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知识梳理】一、“另起炉灶”、“一边倒”⑴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①“;”②“”③“”。
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①开国大典的次日就同建立外交关系。
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波兰等10个国家建交。
②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利前往访问。
③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出访苏联,中苏签订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⑴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时,首次提出。
⑵内容:。
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
三、走向国际舞台⑴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和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年4月至7月在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⑵万隆会议①背景:在亚洲、非洲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②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和问题。
⑶意义:这是第一次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巩固练习】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3.斯塔夫里阿洛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改变”指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泽东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5.下列关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 B.会议旨在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最终就朝鲜停战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 D.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6. 1950年,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占到当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3%,此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1951年—1956年的六年间分别是49%、28.4%、35.4%、25.8%、25.7%、34.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撤离 B.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C.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D.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7.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这一历史事件从国际角度体现了A.维护新中国利益,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遏制美国“扶蒋反共”政策C.“一边倒”,反击美国在亚洲的“包围圈”D.为解决朝鲜问题会议召开奠定了条件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同领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问题D.推行“一大片”外交方针,积极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9.“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时机和条件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11.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次会议应该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26届联大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12.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对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D.“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3.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1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这主要是因为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1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8分)(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1-5-1参考答案BBABC DCBCD BACC15【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古今外交为切放点,体现能力和知识立意相结合,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提炼能力,中等难度。
【规范解答】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