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王府导游词

德王府导游词

---------------------------------------------------------------范文最新推荐------------------------------------------------------德王府导游词德王府位于苏尼特右旗(俗称西苏旗)朱日和镇境内。

提起降日的蒙奸德王,许多年长一些的人并不陌生。

    德王,全名为德穆楚克栋鲁普,字希贤,1902年2月出生于察哈尔部正白旗。

他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是锡林郭勒盟盟长兼苏尼特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

德王年满18岁后,在王府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他开始亲执政务。

五年后升任锡林郭勒盟副盟长,1931年任锡林郭勒盟盟长。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些上层人物搞独立自治运动。

在西部地区,德王等部分王公于1932年在百灵庙发表通电,提出“蒙古高度自治”,最后在国民党政府许诺下,成立了一个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简称“蒙政会”)。

1935年,德王与李守信等组建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有个巧合而有趣的故事:1937年10月张家口被日军占领后,日本人表面上让德王成立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且设立了政务院和参议院,挂出了黄、蓝、白、赤四色国旗。

实际上日本人对德王的控制却步步紧缩。

一是德王的地盘只有张家口到归绥(今呼和浩特)的一片,二是在政治军事乃至人事安排方面都必须听日本顾问的。

直接摆布德王的是日本顾问宇山兵士、高场损藏,而这两人又受控于归绥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的指挥;后来又派了金井章二担任顾问,而他又受久井隆中将的领导,在蒙古军队中还有一位1 / 8盘井顾问——当顾问、掌实权的日本人名字大都带一个“井”字。

所以当时人们不无讥讽地说:德王及其追随者们全都掉进日本人的“井”里了!    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军司令官告诉德王、李守信,天皇已经宣布投降。

8月23日,八路军攻克张家口,活捉了德王属下军政人员七百多名。

至此,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宣告结束。

后来,德王以“隐居”为名,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搞蒙古独立、蒙古自治等。

最后,德王于1949年12月29日越界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

李守信等也逃入蒙古。

翌年2月,德王、李守信等在蒙古国被捕,9月18日被引渡回中国。

1963年4月,德王获特赦;三年后,病死于呼和浩特。

    德王作为历史过客已经永远走了,但当年他居住的官邸——德王府却依然留存在苏尼特右旗草原上,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德王府始建于1868年,由德王的祖父为德王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承袭锡林郭勒盟盟长而建造,占地2.2平方公里。

原有房83间,现仅存数间。

这是一座既有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又有清朝末年汉族宫廷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同时还是蒙古民族特色极其浓厚的建筑群,造型宏伟,结构独特,建造坚实,雕刻精细,绘画美观。

它还模仿了北京皇宫的形式,飞檐翘角既精巧,又古朴。

正殿、配殿、厢房组成两个四合院,以及两侧结构近乎一致的偏殿、厢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诸多殿堂依据不同的用途,朝不同方向建造在各自不同的位置上,使整个王府形成了左右对称的结构。

殿堂边角均刻画有猿猴攀柱、喜鹊登梅等象征佛教意义的图案。

檐下每根椽头---------------------------------------------------------------范文最新推荐------------------------------------------------------ 部都绘有牛、马、羊、骆驼等图画,形象逼真,色彩鲜明。

王府正殿的门板上镶有九颗铜钉、两侧蹲坐石狮,显示王府的贵族气派。

王府正殿前竖立着两根十余米高的“查迪格”(即“坚杆”),正殿后面竖立着“苏鲁锭”(又作“苏勒德”),偏殿前有蒙古包群,大院两侧南北向延伸着一百余米长路段百十根拴马桩。

    在那过去近80年漫长的岁月中,德王府始终是苏尼特右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民国时期(1912~1949),在德王府周围先后建起了军队、衙门、学校、医疗机构和寺庙、工厂、店铺、合作社、公司等近20个部门。

特别是王府学校、兴蒙学校、女子学校、喇嘛医校等学校,在当时很有影响。

    第九世班禅应德王的邀请,于1931、1933年两次驾临德王府附近的温都尔庙。

德王则在温都尔庙为班禅修建了驻锡讲经庙堂。

1933年3月,德王在王府建立蒙古军官学校,不久又建立蒙古干部学生队。

建立如此正规的军官学校和少年军事学校,在蒙古军事史上也是首次。

在德王府建立的女子学校,结束了当地妇女无权接受教育的历史。

1945年9月底,乌兰夫来到德王府,向参加“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各方面人士和青中年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分析中国和世界形势及前途等。

在此基础上,改组了“临时政府”,乌兰夫为主席。

不久,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

苏尼特右旗文物保管所经过多年搜集资料,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德王府文史档案。

本着尊重历史,从反面教育后人的宗旨,旗人民政3 / 8府拨款修复了德王府的部分建筑,还制作了王府泥塑全景模型,保存在旗文管所。

德王府现为锡林郭勒盟西部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旅游区(点)。

朋友们,走出古老的皇城北京,驱车向北3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太仆寺旗的一处“世外桃源”。

这就是距北京最近的京北“第一天然草原”——面积850平方公里的贡宝拉格草原。

    贡宝拉格,蒙古语意为深深的泉水。

这里的草原是野生动植物生长的乐园:狼、沙狐、野兔在这里出没;百灵、喜鹊、沙鸡在这里鸣唱、翱翔;麻黄草、甘草、狼毒、防风等珍贵药材数不胜数;金莲花、马兰花、芍药花、地椒花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牛羊遍野,蒙古包点缀其间;炊烟袅袅,牧歌悠扬,一派人间天堂的意境。

    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境内,有一座天然的药师佛洞。

相传有人曾在洞中偶然拾得一个佛像,当地人便供奉起来,牧民们每有灾病,便到洞中求神像保佑平安健康。

清乾隆年间,礼部侍郎齐召南在贡宝拉格草原骑马不慎摔裂头骨,脑浆渗出。

宫中蒙古医生闻讯赶来,当即取活牛膀胱将齐召南头颅包住,隔着牛膀胱用手摸索着引导摔裂的头骨依裂缝对合。

然后,让齐召南按时服用蒙药。

没过多久,齐召南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康复如初。

像上面这样对于蒙古医生行医治病的记载,在许多史料中都可查到。

蒙医蒙药,早已是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与西药不同,蒙医蒙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吉思汗军中,已有专门的军医。

    蒙医的---------------------------------------------------------------范文最新推荐------------------------------------------------------ 形成,与蒙藏两大民族在历史上的密切交往有很大关系。

    元帝国建立后,阔端、忽必烈先后在今甘肃凉州和六盘山地区会见藏族红教喇嘛八思巴,与藏人建立了友谊。

16世纪初,黄教领袖宗喀巴所领教派迅速发展,很快为蒙古人所信奉。

从那时起,蒙古族在与藏族密切的宗教交往中,开始系统学习流传于藏族宗教界的藏族医学理论。

之后,随着和汉族、阿拉伯民族的医学交流,蒙古医学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18世纪左右,蒙古医生写出《蒙药本草从新》、《普济杂方》、《蒙药正典》、《珊瑚验方》等许多医著。

到清代后期,蒙医蒙药已远近闻名,尤其是对骨科及刀剑外伤等病症的奇特疗效,更是为人啧啧称道。

    有一位脑震荡后遗症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在国内许多大医院求治无效,最后找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蒙医专家。

这位专家一不用针,二不用药,只是用布把患者头部包好,然后用小棍敲击。

第二天,这位患者的病就好了。

这种疗法为蒙医所独有,叫“以震治震”。

    《元史》里记载,成吉思汗勇将布智儿作战受伤,血流如注,奄奄一息。

军医速取活牛剖腹,将布智儿置于牛腹内,以热牛血浸泡,很快将布智儿抢救过来。

《清史稿》中还记载了蒙古族名医绰尔济,将重伤患者置于白驼腹内进行抢救的成功经验,蒙医管这种治疗办法叫罨疗法。

    当年忽必烈曾用鱼皮作靴治疗脚肿,这是有关皮疗术的最早记载。

现在所知的皮疗术有许多,如:用羊瑟必素分离法治陈旧性骨折,用驴胎衣裹患处治腰腿5 / 8痛,用开膛鸡治麻疹不透和疹出不畅等等。

特别是让关节炎患者伏身于刚取出的羊瘤胃之上,外裹刚剥下的热羊皮,治疗效果甚佳。

    其实,蒙医治病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

其疗法,细分起来有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10种常规疗法和蒙古灸、药浴、温泉疗、冷敷、皮疗及七十七脉放血术等8种理疗法。

蒙医不仅疗术奇特,它的用药也十分独特。

服用过蒙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蒙药干面儿状的多。

这是因为,蒙药多用生药,用生药的好处是,药物中易溶于水的成份不会在制作过程中流失。

    传统的中药,大多取材于植物,所以又叫中草药。

蒙药则广泛取材于植物、矿物、动物,品种达1340种之多,与传统中药相比,矿物药与动物药比例偏高。

    蒙药有好多特殊的炮制方法,牛羊奶、酸奶汁、羊油等常被用作辅料加工药材。

蒙药用药方法灵活科学,往往依患者病情和用药时间的不同,分别投放不同的药物。

   朋友们,来贡宝拉格草原旅游,药师佛洞是必须拜谒之处,蒙医蒙药也是应该了解并试着体验一下的哟。

   海王九岛风景旅游区是庄河市王家镇所属的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市级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