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建设项目规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铁路建设项目规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铁路建设项目规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一、规划阶段的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交通等有关专项规划(简称规划)应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规划的机关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告书应分析、评估、预测实施该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该规划的可行性。

投资决策阶段是指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的环境保护,主要是分析、论证环境的“可行性”,以及提出要实现该项目所必须履行的环境保护方案或措施。

二、预可行性研究的环境保护
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项目投资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其形成的文件将成为项目立项的依据。

预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保护是围绕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任务,针对其所涉及的重点环境问题开展工作,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1、必要性研究
针对提出的各种方案,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必要性。

不同影响特点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提出最佳方案,为项目综合比选提供支持,说明环境的可行性。

2、线路走向方案研究
线路走向方案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地震基本烈度、水文、气象、特殊地质、水库、厂区、山岭以及重要政治经济点等的影响。

在线路方案走向研究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针对沿线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以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作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根据环境调查的结果,分析线路走向与上述各类保护区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使线路方案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建设规模、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经济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意见,其形成的文件将成为项目决策的依据。

1、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
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在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化、优化和具体化,其研究将渗透到各个专业,对工程中所有产生环境影响的工程行为(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和采取保护措施。

编写环境
保护篇章,确保环保工程数量和资金纳入主体工程之中。

环境保护工作所涉及的各专业中的工作内容如下:
(1)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①各类保护区的保护
在线路走向方案研究中,环保专业应针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以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提出绕避及防护的要求。

②农田保护
保护耕地,是铁路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铁路环保专业工作者深入现场了解当地的农业环境、耕地资源和农民生活水平,从当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选用方案。

③水土保持
高路堤、深路堑以及隧道、涵洞的建设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并对地表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应深入现场,了解周围地形、气候、气象特征、地表植被以及地表水系径流,提出防止水土流失的防护措施方案,并向路基、隧道、桥梁专业提出具体要求。

(2)城镇生态系统保护
①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确定车站方案或进入城镇区域的线路方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镇规划的要求,根据当地的环境敏感问题和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如:学校、医院、集中居民区等,对车站设置、
线路走向作出全面分析,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

②对沿线声环境保护
列车运行噪声对沿线声环境将产生明显影响。

环保专业应配合主体专业采用线路绕避敏感点的方法解决较大范围的噪声污染,同时采用阻断声传播途径的方法,减轻对小范围敏感点的影响,并在设计中明确工程数量和投资。

③对沿线水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专业应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现场踏勘了解各站点工程可能的受纳水体功能、水质、流向、标准和现状的结果,向给排水专业提出处理工艺的标准要求,使污水排放满足当地水环境要求。

④对沿线空气环境保护
环保专业应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现场踏勘了解各站点工程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居民区分布及地方排放标准要求,提出废气处理工艺的排放标准,提交暖通专业具体设计。

⑤对垃圾的处置方案
车站和列车垃圾是近年来逐步为人们重视的环境影响因素。

环保专业在这一阶段,将根据列车客运量和车站的设置情况,结合当地垃圾管理的方式,确定工程中拟采取的收集处置方式,并将其工程数量、投资,纳入主体工程中。

2、可行性研究(或投资决策)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评价单位,开展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水土保持方案应在建设单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申报、立项前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终审,以便建设单位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的终审批复同时申报立项,并由设计单位将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和水保措施在初步设计中落实。

四、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可分为委托、环评大纲编制、报告书编制及预审、报告书终审四个阶段。

某些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铁路时,尚需同时编制该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或在报告书中设水土保持专章。

(1)评价委托阶段
铁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新线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往往尚未到位,为了适应建设程序对环评的要求,由铁道部或铁道部指定的单位代行建设单位职责实施委托。

(2)环评大纲编写阶段
评价单位应组织项目组熟悉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文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编制评价大纲。

评价大纲由建设单位报国家环保总局和铁道部环保办。

国家环保总局经组织专家组对评价大纲进行审查、批复后,可开展下阶段工作。

(3)报告书编写及预审阶段
本阶段评价单位按国家环保总局批复的评价大纲开展工作,编写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在报告书编成后,报铁道部环保办或路局环办,铁道部环保办组织专家组、召开预审会,并邀请相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评价单位需按专家组意见修改报告书中的部分内容、措施或结论。

建设单位将修改后的报告书报送国家环保总局、铁道部环保办或路局环办,以及沿线相关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4)报告书终审阶段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和铁道部或铁路局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预审意见及沿线相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该报告书的意见后进行终审批复。

2、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特点与原则、目标、范围
(1)评价依据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建设项目涉及的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文物保护法、地方性法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件、主管部门立项文件、环评项目委托书等文件。

(2)铁路建设项目环评的特点与原则
●铁路是一种跨地域的带状建设项目,线路长度可能在几百公里至一千多公里,但宽度(双线铁路)约在20m~30m之间,只有编组站、区段站、大型客货站占有一定的规模。

因而它有别于一般工业、采矿和区域开发集中在某一地区的建设项目。

●铁路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大型站场建设,隧道开挖,取弃土场的设置与防护、跨越江河的大桥、特大桥建设、山区、沿河、干旱路段等生态脆弱地段、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段和点上。

运营期主要是固定污染源对水、气、声环境的污染,以及铁路列车运行噪声、振动、废气、固体废物、粪便对线路两侧环境的影响及电气化线路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铁路建设项目的评价采取点线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