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杭信一中何逸冬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第一部分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80分)一、单选题1、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一部好电影往往比单纯说教更能打动人,感染人,更能生动地反映真实的历史,请你仔细观察右边画面,这一画面应出现在下面哪一部电影()A.《长征》B.《血战台儿庄》C.《抉择》D.《开国大典》3、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称赞的是()A.红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的法令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最主要的创举是()A.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D.实行农业合作化、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A.没收官僚资本B.进行土地改革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7、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八”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B.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订8、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指()A.1949-1959年 B.1953-1963年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9、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现以下哪个观点?()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为纲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10、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B.坚持走群众路线C.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D.借鉴苏联的验1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深化了改革开放C.巩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西藏和平解放后,为确保西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人民政府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制度是()A.新民主主义制度 B. 资本主义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一国两制14、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5、我国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C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D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各方所接受16、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17、邓小平在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A.一国两制B.和平谈判 C.对等协商 D.一个中国18、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19、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在()A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 大陆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 “汪辜会谈”D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20、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现在人民军队包括以下四个军种是()①陆军②通信兵③空军④海军⑤装甲部队⑥导弹部队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21、195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在飞机飞过去了。
”这种飞机是()A.歼5型运输机 B.歼5型强击机C.歼5型歼击机 D.歼5型轰炸机22、最能体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兵种是()A.潜艇部队 B.海军陆战队 C.空军 D.导弹部队2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处“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A.采取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采取明哲保身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2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日内瓦会议25、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6、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代表团是()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代表团 B.美国乒乓球队C.美国橄榄球队 D.美国芭蕾舞团27、新中国外交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的发展B.综合国力的增强C.外交政策的成熟D.国际形势的变化28、“APEC”指的是()A.欧盟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29、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30、新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A.建立了新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B.主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C.成功地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D.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实验31、1996年被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的是()A.海洋高技术B.激光技术C.生物技术D.信息技术32、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的两个阶段是()A.初等(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B.初等(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C.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D.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33、我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A.小学教育B.职业教育C.中等教育D.义务教育34、以下题词哪一个是毛泽东为文化工作的题词()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为人民服务C.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D.向雷锋同志学习35、描写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的是()A.《青春之歌》 B.《红岩》C.《高山下的花环》 D.《将军吟》36、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地将是在()A.洛杉矶B.雅典 C.北京D.悉尼37、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38、“跳槽”、“人才招牌会”、“自主创新”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A.人民生活的提高 B.就业制度的变化C.医保制度的建立 D.综合国力的提升39、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40、“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与这一宣传标语有关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土地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20 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毛泽东访问苏联: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2分)(2)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2分)(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2)(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2分)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名叫万户,他在一把坐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
然后让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材料二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典故,你知道吗?(1分)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感觉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1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其发射成功的意义?(2分)(3)通过上述两则材料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视剧《精武门》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日本武士将精武门的牌匾砸烂,扔下一张“东亚病夫”的纸条,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