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铝相关知识的一部分,属于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了解多彩世界、体会化学魅力的主要途径;他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
本节包括钠、铝、铁的重要化合物三部分,是本书第一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念的生动体现,是第二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为必修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2018年的高考理综第7题中就有氢氧化铝用途的考察。
2.设计理念
化学是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不会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思考,学习方法上习惯于死记硬背,实验探究的能力更是薄弱。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基于STSE教学思想,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化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欲望;充分运用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层层推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从生活走向化学,再由化学回馈社会的理念。
3. 教学目标
①了解Al
2O
3
、Al(OH)
3
的物理性质,掌握Al
2
O
3
、Al(OH)
3
的化学性质,从而
理解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建构两性化合物的核心概念,为形成中学生化学元素观打下基础。
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掌握Al(OH)
3
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Al
2O
3
、Al(OH)
3
的用途,通过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
意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将单一的化学知识,延伸外扩到实际生活的能力。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Al
2O
3
、Al(OH)
3
的化学性质、以及对两性物质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Al(OH)
3的制取和Al(OH)
3
两性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上一节学习了铝单质的性质,初步了解铝有哪些化合物,这节课将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掌握
Al
2O
3
、Al(OH)
3
的书写,但对其性质了解甚少,尤其是“两性”的概念,是新知
识。
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引导讲授等方法,
让学生全面深入学习Al
2O
3
、Al(OH)
3
的两性以及Al(OH)
3
的制备;同时,通过展
示图片、视频演示实验辅助教学。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现象分析能力,但让他们形成新的两性物质的概念,比较困难,且思考问题方式还比较单一,畏难情绪严重,所以在教学难点的学习上会有一些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学情,响应新课改提倡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突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我采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视频演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实验性较强的课堂,同时这节课中氧化铝、氢氧化铝两性概念的形成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象是辽阳市四高中普通班级的学生,平均分数低,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中重点如何深化、难度如何控制,需要特别注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堂回答、听课表现、课后与学生交流、作业批改等方式我总结有以下特点:1、知识点、问题衔接较为流畅,通过课前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构建两性化合物的核心概念,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喜欢的关心的方向出发,使学生乐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3、教学活动以学案为载体,较好的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将化学核心素
养的培养贯穿本节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整个过程,师生关系和谐,在快乐中度过。
存在的不足:1、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欠佳,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学生基础薄弱,留给课堂练习的时间虽然不少,但仍有同学未能理解,教学难点完成深度不够。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后续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