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人民政府网--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政务文件页码,1/8顺发〔2010〕12号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深化综合改革试验领跑全国县域发展行动纲要(2011-2015年)(2010年9月21日)为全面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佛山市顺德区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的批复》(粤委〔2009〕35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继续先行先试,更好实现顺德在县域发展中领跑广东、领跑全国的目标,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总体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弘扬勇于创新、甘于务实、敢于负责精神,推进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整体发展战略转型,坚决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之都、灵动创新之城,努力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新型区域合作的模范区、城乡发展一体的先行区,重点在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社会民生和公共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确保顺德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领跑全省、领跑全国。
二、重点任务(一)争创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灵动创新之城。
完善创新机制,创新发展方式、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产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顺德打造成为知识创新、研发应用、人才集聚的国家级创新示范区。
1.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园区。
整合顺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顺德新城、顺德科技工业园等创新载体资源,划定专门区域,通过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建设国家级创新园区,打造构建现代产业之都的引擎。
2.建设南方智谷。
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体制,以“南方智谷”为载体,打造功能强大、机制灵活的创新平台,促进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与顺德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争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顺德共建永久性合作载体,规划建设中国科学院顺德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顺德)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领军型科学家创新园,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顺德。
3.创办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论坛。
与国际组织或国家部委等权威机构/data/main.php?id=1417-100782011-11-26顺德区人民政府网--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政务文件页码,2/8合作,定期举办创新论坛并永久落户顺德,在条件成熟时,将论坛升级为创新技术产业产品博览会,扩大顺德影响力,吸引创新资源。
4.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探索建立吸引利用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新模式,以吸引领军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实行人才全球招聘制度,以团队引入的形式,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完善科技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设奖,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推动科技成果应用。
2011年~2015年,平均每年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300人以上。
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27.8万,每万人(户籍人口)拥有人才达到2124人。
5.打造中国质量品牌之都。
创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和保护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产权质押平台。
到2015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0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10%以上。
探索设立科技银行,开展区域性地方科技金融服务。
完善顺德产权交易所机制,打造南方领先的产权市场和投资融资平台。
深化名牌标准战略,设立政府质量奖,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参与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
加强顺德品牌的整体推广,提升顺德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到2013年中国驰名商标达20件以上;到2015年达26件以上。
到2015年中国名牌产品达40个,集体商标10件,企业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360项以上。
(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现代产业之都。
注入“创新和资本”两大要素,巩固提升现代制造业,彰显顺德民营经济特色。
6.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示范集群。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电王国、机械装备基地、家居中心、花卉名地、美食之都。
实施“双转移”战略,优化再造传统工商业生产组织和营销模式,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的战略转型。
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其中销售超千亿的产业集群2个以上,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
7.建设中国民营经济总部基地。
争取与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等机构合作,共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基地/总部基地,发展内聚型为主,外延型为辅的总部经济,支持优势企业全球配置资源。
重点扶持制造业企业总部、金融服务企业总部、科技服务企业总部等。
培育一批根植顺德、面向全球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
到2015年,总部企业达到50家,建成特色总部经济园区2个;销售千亿元企业1~2家;争取3 ~ 4家企业进入全国五百强,实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零的突破”。
8.打造资本市场“顺德板块”。
实施新一轮上市企业“五年倍增”工程,创新企业上市的培训和引导机制、部门沟通和协商机制、后备资源建设机制,多途径、多市场、多板块推进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
到2013年上市企业达35家以上;到2015年,全区形成100家以上上市企业梯队,50家以上企业成功上市,形成顺德上市企业群。
充分利用充裕的民间资本,推动建立小企业发展专营银行。
/data/main.php?id=1417-100782011-11-26顺德区人民政府网--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政务文件页码,3/89.成立顺商企业联合总会。
顺德工商联(顺德总商会)牵头,建设顺籍企业或企业家联合总会,会址永久设在顺德,并以此为牵引,鼓励和引导在外投资创业的顺籍企业和企业家在外建立顺德商会(顺籍企业家协会),吸引在外投资的顺德企业资金回归、人才回归、信息回归,在顺德开展二次创业或设立高端环节,参与顺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0.打造千亿新兴产业集群。
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引进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符合顺德发展实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光电显示、生命医药等与顺德产业链相对接的产业。
到2015年,培育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1个以上。
11.建设广东省服务业创新试验区。
围绕服务制造业和区域交通网,深化与港澳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争取广东省与港澳更紧密合作的项目在顺德先行先试,重点发展产业金融、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旅游美食等,完善消费产业链,加速打造综合服务业体系。
到2015年,形成总量超百亿、税金超亿元的现代服务业企业3家。
(三)营造宜商宜居环境,建设现代品质城市。
统筹全区资源,促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将顺德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市民具有幸福感的乐居城市。
12.健全城市整体发展机制。
确立整体观念、全域一体意识,统筹协调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和各项建设的关联性,形成统一协调的综合性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和环境容量相适应。
13.打造十里滨河长廊。
充分发掘保护利用顺德河涌水系,倾心打造城市景观带和城市亮点。
结合“三旧”改造,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德胜河、桂畔海两岸,将“一河两岸”打造成为顺德的文化长廊、休闲长廊、景观长廊,形成高品质城市生活带,催生新产业、新城市生活方式。
14.塑造“乐居顺德”城市空间。
糅合都市气派和岭南水乡风情,打造国内一流的居住环境。
新建城市住宅区容积率、停车设施和绿化空间符合现代城市要求。
大型社区配套文体活动场所、卫生服务站、现代市场,距离社区出入口5分钟步行时间内有公共交通设施。
推进“数字顺德”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家庭”示范小区,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到2013年基本建成无线宽带城市,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网络生活。
高起点建设农民美好新家园,2013年前完成全区200个村居的改造规划,创新宅基地置换方式,集中建设社区公寓。
15.构建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镇街之间30分钟互达、60分钟到达珠三角各市。
规划建设环城轨道交通,2015年前建成首期工程。
2011年底建成顺德新港。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完善接驳换乘系统和候车、停车设/data/main.php?id=1417-100782011-11-26顺德区人民政府网--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政务文件页码,4/8施,实现全区公交统一运营标准,提高公交出行率。
2011 ~ 2015年每年新增公交线路5条以上、新增公交车100辆以上。
到2013年,中心城区与镇、村(社区)之间及镇与镇之间均有公交线路,基本实现社区有站台、通过2次换乘可到达各镇街的公交出行目标。
16.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杜绝污染项目,构建绿色生态环保经济体系。
2013年之前全面完成2020公里的河涌整治工程。
推进绿心、绿道、绿网建设,科学布局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
到2015年,在重要出入口、立交、匝道建成标志性绿化景观节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建成绿道262公里。
实行排污权交易市场化改革,城区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建立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到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17.创建国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示范区。
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出让金分批缴付制度。
根据项目发展规模、效益、对生态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土地供给。
结合“三旧”改造,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优化人文生态环境相结合,营造城市发展空间。
到2015年全区“三旧”改造面积达5.5万亩以上。
18.打造城乡发展一体先行区。
以减少农民、减小农村、做强农业为方向,开展有突破性、复制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村改革。
坚持城乡建设发展的整体性,深化村(社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传统向现代转型。
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完善农村土地开发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新机制。
完善农村基层自治体制建设,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责和事权。
合理调整村(社区)行政边界和人口规模,配置服务半径合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实现农村空间优化和农民生活工作学习的市民化。
(四)建立健全分配分享新机制,营造幸福家园。
坚持共建共享,落实《阳光顺德幸福家园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让全体顺德市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