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结题报告: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音乐结题报告: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问题提出: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作为美育教育主阵地之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久以来,音乐课似乎成为了唱歌课的代名词,歌曲的学习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殊不知,音乐课除了唱歌,还有器乐、欣赏等多种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老师特别是音乐老师尚未认识到欣赏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强大作用,常常是把重点放在歌曲教学这方面,而欣赏教学总是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计。

因此,重视欣赏教学,关注传统欣赏教学模式的转变,摸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对象与步骤:研究对象:本人任教的一年级两个班、四年级三个班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进行理论学习,展开调查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实验班级,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通过调查、观察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规律,撰写课题论文。

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之中。

比较法主要用于研究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帮助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总结教学经验。

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检验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对学生欣赏活动能否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总结法主要用于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经验和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研究过程:自从开展研究以来,我把同年级中的平行班作为自己研究对象,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欣赏教学方法,课堂上仔细观察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全面监控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努力寻找并总结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理论研究认真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心理学》等章节,课余时间上网查找相关理论资料,如素质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实践研究学生年龄比较小,爱模仿,好奇心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巧妙设计问题,采用不同方法,从各个层面多角度了解儿童音乐欣赏的思维方式、喜好及表达方式等。

课前,我根据所教班级情况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欣赏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音乐欣赏《玩具进行曲》时,我选择律动这种形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选择这种形式是再适合不过了。

我请学生模仿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走路,走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正步走、双脚跳、屈膝走等等,学生学得很开心,做到“玩中学”。

再比如四年级欣赏《二泉映月》,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作品情绪,我选择边听边画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感受到了曲作者忧郁、愁苦的情绪,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艺人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还有的学生选择填涂颜色这种方式,从他们的画中我了解到学生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孩子们也能很好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到“学中玩”,这种表达交流的形式也很受学生喜爱。

课堂上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课后注意及时反思,思考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把修改好的教学方案再实践到下一个平行班级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再思考再改进,努力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

课后对比较独特的教学案例及时进行整理并攥写心得体会,音乐欣赏课上我主要从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强化体验三个方面入手,实践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等方法。

1、创设情境(1)语言创设情境课堂上交流得最多的是语言,教师要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

教师既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是艺术情感的传播者。

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

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愉悦的视听感受,学生情绪得到激发,就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表达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体验情感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情感体验的方式有:(1)激发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我们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而不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见解是不同的。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它是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

(2)促使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情感渗透。

音乐欣赏中的移情就是通过由音乐及人、由人及音乐的途径,关注音乐内涵,强化音乐的力量,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如在欣赏女声独唱《可怜的秋香》时,学生通过聆听,产生了同情身处旧社会的秋香不幸遭遇的情绪,进而对自己处在新社会的学习生活感到幸福并懂得珍惜,发挥了音乐强大的思想教育力量。

3、强化体验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表现的方式有:(1)随音乐律动、画图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律动是他们喜爱的方式之一。

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乐曲的的情绪与节奏,想象力得到激发。

画图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学生将自己对于乐曲的情绪体验诉诸于纸上,化抽象为具象,可以轻松、完整地表达出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与理解。

(2)哼唱并演奏主题主题是乐曲情绪的集中体现,熟悉主题可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体验。

部分曲调具有歌唱性的特点,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曲调简洁而富有代表性,可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练习用竖笛演奏,强化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3)配合音乐表现节奏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或固定节奏型,学生可以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奏。

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学生的听觉、感知、技能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4)配合音乐表演故事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表演故事。

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能迅速地集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故事表演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使他们因具有成就感而对欣赏产生兴趣,从故事的表演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研究成效:通过研究我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听读结合法、视听结合法、听动结合法、听画结合法等,并将研究体会攥写成论文获江苏省金帆杯论文三等奖。

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需要教师怀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孩子付出执着的爱心。

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愿意学了,才能内化为他们真正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需要教师根据欣赏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努力探索并总结出一套为学生喜爱、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还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

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下,愿意欣赏、喜爱欣赏并成为一种自身发展需要伴随终身。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普遍改变了对欣赏教学课的认识和看法,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增加了,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力也大大增强,能够较准确地说出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情绪等各方面的理解,有时发言还很精辟,一下子就能说到点子上。

比如我们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课时,我请学生说说你感受到怎样的一只天鹅形象,有的说高贵,有的说悠闲,有的说庄重,其中有一位同学回答“寂寞”,这让我感到很吃惊,惊讶于孩子对音乐超强的敏感、如此细腻的洞察力,同时我也感到十分欣慰,意识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力正在飞速发展着,艺术的审美能力正在得到不断地提高。

问题讨论与建议:通过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大大增强,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培养,艺术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这项研究,我个人掌握了一些欣赏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但这些方法并非适合任何班级任何学生,因此要想做到真正的“有效”还得因人而异,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随时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因此,如何开发出一整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整理。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极少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在欣赏过程中反应平淡,我想,我们需要更细致更具体的有较强针对性的个案研究,这就要依靠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行动起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