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传统山水名画220幅技法解目录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中国山水画的鉴赏二、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唐代王维《长江积雪图》五代荆浩《匡庐图》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秋山晚翠图》五代卫贤《高士图》五代董源《寒林重汀图》五代董源《山口待渡图》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北宋巨然《雪图》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晴岚萧寺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图》北宋屈鼎《夏山图》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佚名《秋山萧寺图》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松湖钓影图》南宋刘松年《松窗读书图》南宋刘松年《西湖四景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南宋马远《举杯玩月图》南宋马远《月下赏梅图》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南宋夏圭《临流赋琴图》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南宋佚名《青山白云图》南宋佚名《松风楼观图》金代佚名《洞天山堂图》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丹崖云树图》元代吴镇《渔人图》元代吴镇《双松平远图》元代倪瓒《江亭山色图》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元代王蒙《夏山高隐图》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图》元代王蒙《溪山风雨图册》元代曹知白《松亭图》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图》元代唐棣《霜浦归渔图》元代佚名《山居图》明代沈周《庐山高图》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图》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明代唐寅《高山奇树图》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明代唐寅《茅屋风清图》明代唐寅《清溪松荫图》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明代文徵明《积雨连村图》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明代仇英《玉洞仙源图》明代戴进《洞天问道图》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明代戴进《雪景山水图》明代戴进《溪堂思诗图》明代王谔《雪岭风高图》明代王谔《月下吹箫图》明代王谔《江阁远眺图》明代蓝瑛《白云红树图》明代吴伟《渔乐图》明代张璐《溪山放艇图》明代陈裸《王维诗意图》明代刘珏《夏山欲雨图》明代朱端《仿郭熙山水》清代王时敏《仙山楼阁图》清代王时敏《丛林曲涧图》清代王鉴《仿三赵山水画》清代王鉴《仿大痴山水图》清代王鉴《梦境图》清代王翚《万壑千崖图》清代王翚《秋树昏鸦图》清代王翚《虞山枫林图》清代王翚《仿黄鹤山人山水图》清代王翚《水阁幽人图》清代王翚《夏五咏梅图》清代王翚《仙山浮岚图》清代王翚《仿王蒙秋山图》清代王原祁《《仿王蒙松溪山馆图》清代王原祁《山中早春图》清代石涛《设色云山图》清代石涛《四边水色图》清代髡残《苍翠凌天图》清代髡残《山水图》清代弘仁《黄海松石图》清代弘仁《林泉图》清代弘仁《西岩松雪图》清代朱耷《山水斗方图》清代吴历《夕阳秋影图》清代高岑《青绿山水图》清代高岑《松窗飞瀑图》清代谢荪《青绿山水图》清代龚贤《溪烟树图》清代张雨森《秋林曳杖图》清代吴历《江城秋访图》清代吴宏《柘溪草堂图》清代沈宗骞《竹林听泉图》清代唐岱《晴峦春霭图》清代黄鼎《山水图》清代任预《前程期远图》清代赵之谦《积书岭图》清代樊圻《江干风雨图》清代樊圻《秋山听瀑图》清代刘泳之《松风山馆图》清代袁江《观潮图》清代袁耀《阿房宫图》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清代袁耀《蓬莱仙境图》清代郎世宁嵩献英芝图》清代郎世宁《山水图》清代颜峰《秋林书啸图》清代陈漠《白云青嶂图》清代陈卓《云山青障图》清代陆远《仿古山水图》清代邹之麟《青绿山水图》近代黄宾虹《湖山晴霭图》近代金城《山水图》近代冯超然《夏山飞瀑》近代黃君壁《山水图》近代吴湖帆《潇湘雨过图》近代陶冷月《洞庭秋月图》近代溥心畲《白云满青山》近代刘海粟《黄山图》近代张大千《秋水清空图》近代傅抱石《待细把江水》近代李可染《江南春喜雨图》近代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代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近代陆俨少《山水图》近代陈少梅《长夏山居图》近代陈少梅《河阳神韵》近代陈少梅《回归山居图》近代陈少梅《轻舟寻友图》近代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近代白雪石《桂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何延喆《北宗山水》现代杨明义《水墨山水》现代李震《工笔界画》现代李震《工笔界画》现代贾国英《工笔山水》现代贾国英《工笔山水》现代陈国胜《工笔山水》现代陈国胜《工笔山水》现代刘有成《彩墨山水》现代刘有成《彩墨山水》现代张泉踪《彩墨山水》现代张泉踪《彩墨山水》现代曾刚《彩墨山水》现代宋滌《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祖立范《彩墨山水》现代刘安祥《壮志凌云》现代刘安祥《天地有大美》现代刘安祥《林泉高致图》现代刘安祥《自有风韵颂千秋》现代刘安祥《峭崖列翠》现代刘安祥《剪取青山入画屏》现代刘安祥《望穿秋水》现代刘安祥《无限风光在险峰》现代刘安祥《山随平野尽》现代刘安祥《万山浮动兩初来》现代刘安祥《擎天一柱》现代刘安祥《晚山晴更好》现代刘安祥《湖山春曉图》现代刘安祥《三峡放歌》现代刘安祥《近山识鸟音》现代刘安祥《晴峦青障图》现代刘安祥《数峰无语立斜阳》现代刘安祥《江山览胜图》现代刘安祥《一帆风顺》现代刘安祥《仙境胜览图》现代刘安祥《晚山无语对斜阳》现代刘安祥《鸟鸣山更幽》现代刘安祥《碧水苍山》现代刘安祥《鸳鸯瀑》现代刘安祥《雪霁图》现代刘安祥《漓江晨曦》现代刘安祥《望断南飞雁》现代刘安祥《旭日照春山》现代刘安祥《云深不知处》现代刘安祥《云开雾散见山青》现代刘安祥《水色山光画图中》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国山水画萌于晋,成于唐,盛于宋元,自五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山水画都是笫一大科。
山水画源于老庄道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系山水画之灵魂,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生生不息自然规律,山川大地厚德载物道德风范,江河湖泊上善若水人之灵性的山水画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钟爱。
山水画技法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重大变革时期,这八个时期也反映出八种不同的笔墨技法和风格特征。
初唐以前是以勾肋+填色为基本特征的工笔画法为主,由于当时尚未发明皴法,所以没有皴擦的笔法,线条也较单调,大多用高古游丝描作线条,尽管当时技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他意味着山水画巳脫离作为人物画背景而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影响极其深远,其代表作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
唐未以后至北宋,皴法巳广泛运用于山水画,线条也发展有许多画法,尤其是王维发明了水墨渲淡,项容、王默发明了泼墨画法,水墨也巳广泛运用,为山水画奠定了发展基础。
唐未五代初的山水画家荆浩说“吴道子作画有笔无墨(白描法),项容作画有墨无笔(泼墨法),吾当采二子之长。
”他将以上各种技法进行融合,创造了勾、皴、点、染繁密工细小写意水墨画法,成为影响巨大的画法。
所谓繁密,是指皴法多为点子皴,成千上万笔密密麻麻;所谓工细,是指笔法细腻,或点或线无大块墨块;所谓小写意,是指较工笔随意,线条变化丰富,树叶多用勾肋点簇等混合画法;所谓水墨,是指不染色彩,而用浓淡不同的墨以墨代色。
尤其经过五代宋初号称北宋三大家的关仝、李成、范宽和郭熙、王诜等人的发展,使宋画成为北派山水的顶峰,也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画法而流传千古。
南宋继承了北宋勾、皴、点、染的基本笔墨技法,但又有新的发展,尤其以李唐为代表的刚劲水墨院体画法,对后世的写意画法影响极大,所谓刚劲水墨,是指这种画法不象北宋画法那样细腻工整,多用大挥大就的笔法皴出楞角分明,粗旷豪放的山石纹理,尤其是马远、夏圭,一个比一个狂放,由于这些人均供职于南宋画院,所以又称这种风格为院体画,以区别于民间画法,代表作是号称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刚劲水墨山水。
元代赵孟頫倡以书入画,由于赵是大书法家,又是画家,他将书法的笔墨技法融入山水画,从而开创了南方风情简约小写意画法,尤以弟子黄公望成就最高。
这种画法以江浙一带丘陵湖泊,花柳杂树为对象,不再有高山大岭,苍松古树,画法上以勾、皴、点而少染的线描画法为主,皴法不象宋代的点皴、墨块皴,大多以书法的线条加以变化而成,画面几乎全用线条勾肋,显得比较温润,不象院体画那么张扬狂放。
代表作是号称元代四大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南派水墨山水。
明代基本都是以摹仿宋元为主,尤偏重南宋画风,技法变化不大。
要说变化,主要表现为融合型,有将南北两宋风格画法融合为一体的,如唐寅、戴进、王谔的山水就是将北宋的高大雄伟构图与南宋的刚劲水墨画法结合起来,也有将两宋与元代画法融合在一起的,如沈周、唐寅、仇英的细笔山水就是采用宋体构图,元人笔墨。
清代山水画坛呈现两个极端倾向,一极是四王为代表的摹古派,可能受董其昌南派正宗论影响,尤以摹董巨、元人南派画风为主,另一极是四僧为代表的自我派,或称怪异派,完全不依传统套路,打破勾、皴、点、染的程式,多以或勾或皴而不染的素画法随意皴画,笔墨甚为潦草,其中又各有特点:石溪用破笔点擦皴法直接皴出山形即成,画面黑密厚重;石涛笔法变化无常,构图造型千奇百怪,并以写生画稿式画法作画,随意性更強;弘仁以几何形的方块线性图案勾画山石树木,简洁空灵,前所未有;朱耷把倪瓒的简淡画法发挥到极致,枯笔淡墨抹个山形,勾画几株树桩即成,简到极点,淡到极点。
明清时期这种摹古之风和四僧这些反传统画法虽曾备受推崇,但事实上都是不正常的极端表现,表明山水画的发展尚未找到正确的途径,从而步入了歧途,因为这种画法越来越草率,越来越不注重品相,且越来越步入了小品行列,不适合大气磅礴时代的要求,以至圈内人发出了国画向何处去的哀叹。
为此,近代画家又不断探索,也存在两大阵营,一是以金城、吴湖帆、陈少梅等为代表的传统派在坚守传统,一是以黄宾鸿、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等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探索新的画法,创立了以浓墨粗笔大写意画法为特征的黑体水墨,且一个比一个粗,一个比一个黑,从而开创了一个粗壮厚黑的黒体水墨时代。
革新派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保持了传统水墨的技法特征,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光影、写实、重彩画法,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当代画坛大多受此影响,主流仍以中西融合式的彩墨、写实画法为主,而且七彩具备,鲜艳夺目,真正的典型传统画法巳是稀有之物了,但这种画法与传统的写意、水墨特征又是背道而驰的,可见画坛每次的变革总是反其道而行之。
山水画的变化是随着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上的审美出现了几次转折,唐宋山水主要受顾恺之以形传神论影响,注重形态美,所以对构图造型很讲究,高山大岭蔚为壮观,苍松古树别具韵致;元以后审美受苏东坡审美观影响,逐步向情趣美转移,南派简约诗意画盛行,画面简洁,留白很多,讲究意趣,诗意盎然;明代以后受董其昌笔墨论影响,不再重视形态美,笔墨美成为人们偏爱,绘画更侧重于笔墨技法的变化,因此各种画法千恣百态,水墨淋漓;当代山水多受徐悲鸿影响,实行中西融合改造国画,又发展出色彩美,彩墨写实画法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