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1、鲁迅的“童年经验”:
“祖父入狱”→他们家族开始走向衰败、使他 感受到被视为“乞食者”的被歧视;
“父亲生病” →他几乎每天来往于当铺和药 房之间,感受着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后的世态 炎凉。
鲁迅在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被动事实面前,破 灭了血缘的希翼和安全附着的希望,在亲情的 温馨与血缘的纠葛中,烙上了个人意义的“绝 望”。
这里既是激进革命作家的发祥地,又是旧派文 人的大本营,在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开始呈现出 异常炫目的光彩。鲁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 过他人生最后的十年。
1936年10月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 寓所,享年五十六岁。
二、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的 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是鲁 迅文学创作的起点,也预示着他创作态度的建 立,当பைடு நூலகம்这种创作态度还是应该回归到本文来 进行研究和解读。那么对于《狂人日记》我们 研究的起点应该放在哪里?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 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赴南京求学。初步接 受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
2、外出留学阶段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 院.在日本的7年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 化,思想上逐渐远离那个时代流行的振兴中 国的观念——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和孙中山的 民族革命思想,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的历史 课题,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精神的思考与 超越时代的历史眼光。
应该说,辛亥革命前的鲁迅,虽然对家园、血
缘已经绝望,但在进化论的世界观指导下,他 对于国家、民族还充满着希望的,他写《摩罗 诗力说》,提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 迫切希望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
可是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 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得怀疑起来,于是 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使他从理性角度绝望 了。于是把自己关在会馆里抄古碑,在绝望的 折磨中默默地度着岁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讲 鲁迅与20年代重要作家作品
一、鲁迅的成长道路和家变情仇
鲁迅(1881-1936):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走向败落的古老家族中度 过的。自13岁那年开始,处在“愁云惨雾遍被整 个家族,姑嫂勃谿、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 反目……”的家庭氛围中,鲁迅没有享受到更多的 童趣与快乐的可能与权利,却沉浮在安全、归属 感需要的基本需求之中。(周建人《鲁迅故家的 败落》)
关于小说的“识”(序言):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 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 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 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今撮录一篇,以供 医家研究。
…… 七年四月二日识。
请大家先注意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在整 个小说的末尾,作者有注明的1918年4月;同 样在小说序言的用文言写的“识”的部分,也 注明了写作的日期是“七年四月二日”,这是 民国的纪年方式,1911年辛亥革命,所以 1911年作为民国元年,那么,“七年四月二日” 也就是1918年4月2日。在小说的两处地方提 及到小说的完成时间,这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小 说的主题和结构是有很大作用的。
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 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 寿裳。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 《怀旧》一文说:“1903年他23岁, 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 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 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 言。” ——许寿裳《怀旧》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几所学校任职,后前 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1912年随部 迁往北京。
3、包办婚姻与兄弟失和
留学日本时期,鲁迅被母亲包办了与朱安的婚 姻,为他一生的情感生活埋下了阴影。当 然,鲁迅在他中年时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许 广平,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鲁迅原配朱安
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
“两
从1919年开始,收入颇丰的鲁 迅在北京八道湾购置了房产, 开始了兄弟三人与母亲和睦相 处的大家庭生活。1923年,周 作人致信鲁迅,兄弟绝交,从 此不复往来。 所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写作背景:
南京给鲁迅打开了理性的门窗,吹进了科学的空 气,这使得鲁迅思考的层次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 的事件,而站在更高的文化与文明的层面上来思 考中国的未来和新生。然而,理性的选择,带给 鲁迅的是更深层次的理性的绝望,鲁迅以开放的 视野来观照民族,寄希望于变革、维新,然而, 戊戌失败、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幻灯 片事件”、“考试泄题事件”……这些从民族到 个人的情感打击,使鲁迅对这种不幸的认识却深 化了。
狂人的发现之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 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是“吃人”!
序言部分采用“余”的第一人称方式直接进入到小说 中,表明小说的序言不是简单的交代原由,而是融合 进了整体的小说情节之中,从而构成了一种隐性的结 构形态。
尤其是这一部分中写到狂人已经“病愈”,“到某地 候补矣”,狂人从得病到病愈,完成了自身的一个过 程,实际上小说在序言部分就交代了狂人故事的大结 局。因此,在故事的层面上讲,小说开端的“识”恰 恰是小说的真正结尾,暗指这就是关于狂人的命运和 结局,是站在叙述者全知视角来交代狂人的最终命运 的。
星永不相见”。
4、最后的岁月——上海10年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抵达上海。五 日后迁入虹口东横浜路景云里二十三号。从段 祺瑞到冯玉祥,北京一直为军阀所盘踞,对鲁 迅来说这里成了危险之地,还有一个不再返回 北京的原因是许广平的身份问题。在朱安仍然 保持其作为妻室的名份的情况下,许广平将无 法安顿。至于上海,也未必就是适宜久居的所 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