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肖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人口和出行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广大农民摆脱贫穷、增加收人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l4岁以下儿童[①]。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

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

这种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接受习染的最早环境。

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责任人;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品德修养与学习智慧的培训基地。

尤其是对于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异于一般儿童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其家庭教育现状并深入提出解决措施,在当前来看有极其重要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

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父母外出打工后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

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比较科学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同时,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

(三)家庭教育的诸多不合理其一,祖辈对孩子的溺爱。

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离开父母十分可怜,于是便溺爱孩子,疏于严加管教。

其二,留守儿童错误观念极易养成。

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材成人。

可惜的是,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

其三,孩子的全面发展受阻。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未能做到以孩子为本,而是以家长为中心,以命令主义为主,甚至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孩子的成长,未能注意到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让我们产生了忧虑,残缺的家庭教育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系统地了解这些问题又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教育问题由于年龄较小,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监护人的监护。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

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凑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二)安全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

“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大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二是自已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三)心理问题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

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

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

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

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四)品行问题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人歧途。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一)家长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资料显示,留守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日常教养,祖辈作为留守家庭的支撑者和家庭教育的代行者,往往把对孙辈的教育仅看作他们繁杂事务中一个小小的部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无可奈何的负担或排遣孤独的小伙伴、玩偶。

应该帮助这些祖辈从观念到行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教养上。

而不是放在起早摸黑的农活儿上:既要满足孙辈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又要严格管教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言行,切忌溺爱、纵容。

尤其是处于非“常态”位置的父母更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加强与孩子的电话、书信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态,尽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

(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革新家庭生育观和教育观。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

因而应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使农民在经济上逐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增强自我养老保障能力,从而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其次,稳定家庭教育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吴木根说:“建设新农村,资金也许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甚至连像样的劳动力都没有。

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村子甚至都变成了…空心村‟。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农村发展战略调整,标志着由漠视农村向建设农村转变、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互动转变。

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在乡村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家长也会因此而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教育孩子,这就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力量——父母,使大量“留守儿童”将不再留守。

第三,改造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颜氏家训》中“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

无心于学。

潜移默化自然似之”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通过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使农村基层组织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促进农村民风、乡风的升华,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社会各界积极履行职责,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第一,政府、妇联和村组要加强对留守家庭的人力物力帮助和人文关怀。

从外部环境提供帮助与关怀,减轻留守家庭老人和儿童的压力。

第二,学校要及时向留守家庭传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以及老师的建议和家教知识。

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

第三,政府应采取一些专项的、直接性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政府要为农民工儿童进城就近入学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免除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使多数留守孩子能够成为进城学习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所在的乡镇、村组、妇联要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织镇、村的教育资源,发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尽力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四)政府积极扮演重要角色1.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许多父母都愿意把子女带出到打工点就读,但由于借读费太高,多数只能望而却步。

从查阅的资料来看,儿童愿意跟随父母就读。

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就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影响留守儿童跟读的主要因素还有户籍、学籍制度。

由于不是当地户口,一方面当地学校不接收,另一方面即使接收,费用也很昂贵。

这就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又一大障碍。

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益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父母和子女在一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思念误会和问题,家长能够更好地督促孩子学习,孩子能够更好地看到学习的未来。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问题。

通过调查寄宿制学校深受师生欢迎,可以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

当然,学生居住在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