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春晖:边疆战争背景下陈子昂边塞诗研究

马春晖:边疆战争背景下陈子昂边塞诗研究

马春晖:边疆战争背景下陈子昂边塞诗研究(甘肃·张家川)概述:武则天代唐立周后,志在重振国威。

对外相继派兵出征西域、漠北,收复了高宗时期被吐蕃侵夺的安西四镇,并设置安西都护府羁縻西域诸州,巩固了西北边疆的安全。

东北方面,由于都督赵文翙不才,引起契丹等族的叛乱,武则天发兵讨平。

北方的后东突厥默啜打着奉唐伐周的旗号对中国发动袭击,入寇的范围更大,对唐北方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吐蕃则攻占了吐谷浑全境,威胁到凉、鄯等州。

突厥的不断入寇与吐蕃的步步紧逼促使陈子昂思考着对策。

陈子昂边塞诗中充满了浓重的忧患意识,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观察边塞,两次边塞之行使他对国家的边策及边防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借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国家内政外交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解决方案。

入仕后,曾做《上蜀川安危事》、《上蜀川军事》、《上军国机要事》《上军国利害事》、《上益国事》、《为乔补阙论突厥表》等,阐明了他以“安人1”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他直面人生,关心现实,论军国大事,对边塞问题尤其关注,他的这些政治见解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得到了多方面的反映,在边塞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关键词:武则天陈子昂边塞诗边疆战争一:出征仆固同罗之战与陈子昂边塞诗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以前唐朝本以单于、安北两大都1[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7-214页。

护府分治大漠南北,各辖二十四州降户。

这年漠南东突厥、薛延陀诸部降户联合发起反唐大暴动。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匍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

”2唐派兵平叛,反为叛军所败,死伤惨重。

裴行俭荡平叛军后不久,永隆元年(680年)又发生了以阿史那伏念为首的叛乱。

开耀元年裴行俭第二次平叛,擒阿史那伏念,但余党并未消除。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3这意味着后东突厥汗国的诞生和单于大都护府的解体,但安北大都护府的二十四州建制犹存,表明漠北九姓铁勒诸部仍然效忠于唐,其中最坚定的亲唐势力是瀚海都督回纥酋比粟,唐王朝对其十分倚重,因为回纥势力的存在牵制着后东突厥汗国,使其不能大举南侵,但这种均势因弘道元年(683)以来的漠北大旱而发生了变化。

“先九姓中遭大旱,经今三年矣。

野皆赤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马死耗,十至七八……莫不掘野鼠,食草根,或自相食,以或喉命……自有九姓来,未曾见此饥饿之甚。

”4由此导致了以回纥部为主导的亲唐派漠北统治的动摇。

垂拱二年(686年)5“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

敕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92页。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2,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2页。

4《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页。

5《资治通鉴》记载此事在垂拱元年(685年)。

罗庸先生据陈子昂《燕然军人画像铭序》及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

”6出居延海的一路大军为西军,唐朝还派另一路大军,即东军,沿贺兰山北上,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

这年,陈子昂在麟台正字任上随乔治之北征同罗、仆固。

乔治之时在左补阙任上,以代理侍御史身份护军北征。

此次北征,陈子昂三月经陇坻、四月过张掖、五月至同城,七月,独自南归,八月,归至张掖。

在这一路上,陈子昂用诗歌记载了边塞的见闻,并就边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感遇》7其三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诗作于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首次出塞之时,是对边塞前线的真实描写。

他看到苍苍的山岭上丁零人构筑的一道道关塞,又看到唐代边防部队驻守的一座座亭堡,想到有多少壮士捐躯沙场。

突然黄沙大起,席卷而来,诗人仿佛看到汉代将士与匈奴作战惨死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对为国殉身将士的无限同情,这里既是一种怀古,也是对当时唐与突厥之战中献身将士的怀念,只留下他们孤苦无依的妻儿老小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诗人在这里饱含了对统治者不恤烈士遗孤的谴责。

写于同一时期的还有《感遇》8三十七: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藉藉天骄子,6[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3,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5页。

7[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8猖狂已复来。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陈子昂对突厥的猖狂入侵愤恨不已。

“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两句说明了突厥侵犯边境的频繁。

据《资治通鉴》卷203记载,从永淳二年至垂拱二年(682年—686年),后东突厥汗国侵犯唐境多达七次,侵犯地区为单于都护府北境、岚州、云州、定州、妫州、蔚州、朔州。

可以说,北方国防线时时遭受后东突厥汗国的入侵,边地百姓时常遭受掠夺与屠杀。

陈子昂认为由于边将无能才导致边塞失守,突厥横行,边地百姓血流成河。

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陈子昂对边将无能的愤慨,也表明了对朝廷任将非人的强烈不满。

陈子昂曾在《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一文中说:“臣比来看国家兴兵,但偱于常规,主将不选,士卒不练,徒如驱市人以战耳。

故临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败,遂使夷狄乘利,轻于国威,兵愈出而事愈屈,盖使国家自过计于敌尔。

”9陈子昂在奏疏中分析的“主将不选、士卒不练”源于武周时期频繁的边战与府兵制的破坏。

可见边塞没有名将,士卒不加训练,只会使士卒白白送命,国威扫地。

陈子昂怀抱为国立功思想走向边塞,同时也希望通过立功边塞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长期沉沦下僚的现实让他对武则天朝人才受压抑、功成不赏的现实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陈子昂满怀报国热忱走向边塞,但是,受到了阻遏与压抑。

其《感遇》10三十五写道: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9[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9页。

10陈子昂首次仗剑远征,感于突厥不断的进犯,抨击朝廷未能吸取古代边患的经验教训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御侵犯。

正是由于朝廷边策失当而导致了后东突厥的频繁入寇。

他的《感遇》11三十四对朝廷赏罚不明这一突出情况有所反映: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这首诗同样反映了武周朝不重边功,赏罚不明的弊政。

诗中描述了幽燕客少年时代的豪侠行为,歌颂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他备受压抑的愤懑,一生作战,头发白了都没有受到朝廷的封赏。

在这首诗中,陈子昂借幽燕客之口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同时也暗讽朝廷不重边功。

唐高宗显庆以后至武则天时期,朝廷轻视边功。

这和太宗时期与高宗永徽年间对边功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先是,贞观、永徽中,士战殁者皆诏使吊祭,或以赠官推授子弟。

显庆后,讨伐恩赏殆绝;及破百济、平壤,有功者皆不甄叙。

”12由此可见,自显庆(660年)以后,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赏就已存在,表明这一时期朝廷对边功的轻视,而对边功的轻视无疑会削弱百姓从军的战积极性与士兵战斗力。

贞观年间,“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13显庆后(660年),“州县购募,不愿11[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页。

1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刘仁轨传》卷10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83页。

13行,身壮家富者,以财参逐,帅得避免。

所募皆伫劣寒惫,无斗志。

”这些因素直接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导致边塞失守,胡兵恣意烧杀抢掠。

陈子昂在同城前线抚今追昔,借一个“白首未封侯”的士兵的遭遇揭示了朝廷对边功的轻视,对胡兵纵横边境发出了自己深沉的悲叹。

垂拱二年(686年)五月陈子昂到达边塞要冲——同城。

在同城的北面有一座峡口山,这里草木茂盛,地势险要。

陈子昂曾做《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鼓励友人英勇出击,立功还朝:“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同时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认提出“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认为不能仅仅依靠山河的险固,而必须遵循清明的德治来治边。

此次出征,由于漠北干旱严重,牛羊大批死亡,少数民族百姓纷纷归附唐朝,叛军很快被击败,同罗仆固都督也被杀,到六月份的时候,只剩下小股残兵败将。

陈子昂见于这种情况,与乔知之经过实地调查,做《为乔补阙论突厥表》14,就此次北征事结合边地实际提出几条建议:1、利用同罗、仆固溃败,突厥内讧的有利形势,建议朝廷派大军深入漠北,给突厥以毁灭性打击;2、在居延海与张掖河之间实行军垦屯田,发展畜牧业,养鱼产盐;3、建议挑选精兵良将加强同城边境的边防,巩固胜利的成果。

但这份奏疏上报朝廷后,朝廷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在《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15一诗中,陈子昂慨叹道:页。

14[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4—90页。

15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诗人在诗中慨叹乔知之放弃隐居的夙愿而自愿从军北征,本想在边塞一展宏图,立功还朝,但当时朝廷被武氏族人把持,酷吏横行,功赏不明。

乔知之与陈子昂二人针对突厥散败所提出的驱除突厥的计划也付之东流。

认为乔知之有可能受到朝中小人的谗毁,又无从辩白,所以最后陈子昂劝乔知之及早隐退。

乔知之此次出塞,心中也颇为郁闷,在《拟古赠陈子昂》16一诗中将自己的一腔心事和盘托出:勤役千万里,将临五十年。

心事为谁道,抽琴歌坐筵。

一弹再三叹,宾御泪潺湲。

送君竟此曲,从兹长绝弦。

垂拱二年七月,陈子昂要从同城返回,乔知之设宴为他饯别,临别时,乔知之写诗相赠。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二人情谊深厚,泪水盈眶,弹琴吟歌,一唱三叹。

乔知之虽久在边庭为王事奔走效劳,但同样没有受到朝廷的任何嘉奖。

陈子昂在此诗中对诗友乔知之的遭遇深表同情。

他在《题祀山峰赠乔十二侍御》17悲愤地写道: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此诗指出朝廷不赏辛勤戍边的乔知之,反而宠信奸佞小人。

感叹乔知之白发从军,归来无功的不幸遭遇,而陈子昂自己这次从军北征1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1,中华书局, 1960年版,第87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