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
图17-3 9 ~ 10个月正常儿童运动模式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在小儿各阶段的运动发育中,髋关节的屈 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如果因某种原因 髋关节不能充分屈曲,则会影响小儿抓自己 的脚,影响坐位或四点支持位和高爬位的姿 势的取得,这样就影响了小儿的运动发育。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模式与正常儿童的“基 本动作模式”相反,脑瘫患儿的抓握能力较差,重 者不能抓握,或有的能抓住物体而不会放松。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1~5个月的正常儿能完成以下动作模式:
①抓握或紧握自己的脚。 ②伸展手肘。 ③髋关节的屈曲活动。 ④固定身体某一部位去活动其他部位。 ⑤在正中线内活动,包括头的控制及
对称 (图17-1 ) 。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图17-1 1 ~ 5个月正常儿童运动模式
返回
精品PPT
固定身体能力差,不能独立的活动身体一部分 而同时又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活动,向前方取物时 肘关节不能伸直,即使肘关节能伸直而髋关节也 不能同时屈曲来达到活动的目的。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不能很好的控制头部,在中线内活动困难.当他坐 在椅子上,因髋关节不能充分屈曲,而出现双臂向后 屈曲,两脚悬空,足、臀、手都不能固定(图17-4、
脑性瘫痪的功能障碍是脑损伤的结果,脑损 伤使传入、传出系统发生障碍,导致患儿与同龄 儿比运动功能落后,使学习适应能力下降。引导 式教育就是要使患儿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进而改善异常功能。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二)引导式教育的原则
1.以孩子需要为中心 2.引导鼓励孩子, 自己解决问题 3.通过疗育促通,建立有效功能 4.详细掌握情况,促进全面发展 5.教育循序渐进,创造合适环境 6.工作尽职尽责,具有团队精神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二、引导员 引导员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一个教育者,利
用教育学的原理帮助孩子达到预定的目标, 其次是类似于护士的角色,进行轮班制的工 作,从而保证了有障碍的孩子一天的活动始 终是一个不间断的引导系统。 引导员像是一个乐队指挥,对活动小组起整 体的协调作用,使小组的步调一致。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3.引导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地引导,就是要符合生长发育规律, 引导员必须熟练地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根据 生长发育的特点,结合患儿具体情况,设计出治 疗目标。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4.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促通 小儿生理发育、心理成熟是由内外界因素结 合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受外界影响的因素 越多,发生变化的机会就越多,引导式教育通 过集团疗育给予集体的力量、兴趣与智慧。集 体超过了个人,从学习机会、精神及身体方面 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5.其他 双耳杯能促进腕关节背屈抓握、双手抓握 抑制不自主运动等。 球有助于两手同时运动及腕关节背屈等。 绳子、步行平行杠,在拉好绳子或步行平行杠 内进行步行练习 。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图17-15引导式教育体系中常见用具
a.梯背椅 b.带横杆的床 c.带竖条的床 d.木棒、胶圈 e.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三、具体实施程序
1.制定课题 2.课题准备:
3.课题实施:
四、每日课题 每日课题又称日课,每日课题由引导员主持,
从早上6:30开始到晚上就寝,使孩子时时刻刻都 生活在制定的课题之中。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1.起床 2.穿衣服 3.入厕 4.洗漱 5.向食堂、餐桌旁移动 6.日间课题活动 7.洗浴 8.就寝
一、小组形式 引导式教育根据年龄、功能残疾性质和程度等分成
小组,每组10~30人,配有3~5名引导员,把小组 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小组内对每一个组员而言,每 天的活动安排是共同的,他们一起进食,上厕所,学 习独走,一起唱歌,做游戏等。小组为孩子们促进人 际关系及与他人交流提供了良好机会,这一点是人格 发展的基础。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2.意图化 引导员在制定课题时,必须掌握孩子是否 能完成这一课题,通过语言作用使课题意识化。 如一个手足徐动型的患儿,在引导做上肢外展 的课题时,往往容易出现上肢痉挛内收,原因 是课题没有得到意识化,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这时引导员可插入一个中间的导入课题,让 患儿仰卧位,用语言发出把“将左上肢举到头 上方”这一课题表达出来,使患儿意识到举手 这一课题,并在脑中意识化。如果做到了这一 中间目标,就能将上肢从头的上方再外展,防 止出现痉挛性内收。
成为四点支持位和高爬位,并将为自己拉起站 立做准备。在这时期同样需要髋关节屈曲。双 肘关节的伸直支撑身体。进行四爬或高爬时有一
个肢体在活动,而其余三个肢体固定于身体支持面 上。另外,孩子的双手和双脚以及躯干都要在中线 上活动,这样才能使四爬和高爬活动得到保证 (图 17-3) 。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如人们想达到一个目的时,首先将这种要 求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大脑,在大脑中意识 化,然后由大脑发出指令,再由传出神经传 达到执行命令的器官,产生这种功能效应, 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1.正常功能 正常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维持个人的生理的及社会 的要求的能力。根据年龄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的 生理的及社会的要求也不同。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2.床 带竖条板的床是引导式教育中重要的促通工 具,竖条板容易抓握,可用于床上课题和坐位 站起的课题,这样的床便于孩子学习上下床, 借助于握持竖条板的力量滑下或逐步地上床。 床头带横杆的床可供孩子在卧、坐、站立时抓 握、可用于下蹲、站起的课题,也可用于就寝。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引导式教育的疗育过程中需进行的几种 基本动作模式:
1.坐位至站起课题 2.步行课题 3.起床课题 4.排泄课题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5.更衣课题 6.饮水课题 7.游戏的课题 8.抓握及向中线发育课题 9.课堂与幼儿园的课题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木箱 f.双耳杯
返回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六、引导式教育促通方法
1.机械关系的促通 应用运动的重力和肌肉本身的弹性,促通瘫 痪孩子肌肉的功能活动,如当孩子上肢的屈肌瘫 痪,腕关节掌屈,抓握能力减弱时,可以设定一 个使其腕关节背屈的课题来促通他的抓握能力。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17-5 )。
返回 图17-4 正常儿童基本动作模式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图17-5脑性瘫痪患儿与正常儿童动作模式比较 a脑性瘫痪患儿 b正常儿童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英国”痉挛协会”的学者经过多年的观察 总结,发现了基本动作模式的发育规律,将脑性 瘫痪患儿与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从而体会到, 在引导式教育体系中,引导员在制定课题时要 有目的,应按照基本动作模式,学习基本动作 模式的过程,就是学习正常功能的过程、使患 儿在各种姿势中尽量保持正常模式。
要想完成抓物动作需要腕关节背屈各个手 指屈曲并接近手掌,这时可以通过使腕关节 背屈的运动来抵抗屈肌的重力的这一机械过 程,使抓握的动作变得容易。
返回
精品PPT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完成腕关节背屈的课题时即要用语言的指 令来让孩子 “把腕关节背屈”还要用一些实 际的动作反复地进行使腕关节背屈,如让孩 子用双手托球上举或两肘支撑在桌子上两手 掌跟部托住自己的下颌部等方法进行。
第十七章 引导式教育
精品PPT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引导式教育实施方法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又称为 Peto疗法或集团指导疗法,是由匈牙利学者Peto Andras教授创立的,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功 能障碍的康复与疗育。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三)正常儿童的基本动作模式 “基本动作模式”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痉挛协会
顾问物理治疗师爱丝德.葛顿与他人合作共同提出 的。他们认为一个人所有的动作都有一个基本的模 式,这一动作模式保持下去,维持生物的、社会的 要求才能得到保证。
脑瘫患儿在基本动作模式上大多存在不同程度 的缺陷,所以在引导患儿学习某课题时,必须运用 基本的动作模式。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功能正常者有良好一般适应能力,功能障碍者 的一般适应能力低下或停止,从而导致功能障碍 者在各个方面的适应和学习发生困难,有的成为 不可能。
所以,要想减轻功能障碍就要使功能障碍者重 建适应能力,使他们适应环境,学习他们自己不 会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返回ຫໍສະໝຸດ 精品PPT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6~8个月的婴儿已会坐,小儿从仰卧位能 使自己的身体旋转90,转为垂直位后坐起。 在坐位上同样可以见到髋关节屈曲,肘关节 的伸直,两上肢去支撑身体 (图17-2) 。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图17-2 6 ~ 8个月正常儿童运动模式
返回
精品PPT
第一节 概述
9~10个月,此时小儿的身体再次旋转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