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安全预警制度
1目的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
2范围
适用于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出现的医疗事件的安全预警管理。
3要求
3.1原则
医疗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为目的。
3.2医疗安全预警分级
根据在工作或医疗活动中责任人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除以下情况外,应酌情根据总原则对事件进行分级。
3.2.1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
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是尚
未造成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主要包括:
3.2.1.1医疗文书相关项目
a)门、急诊医师未按时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b)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c)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其他记录。
d)凡决定转出的患者,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e)意外死亡病例未当日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部或总值班。
f)大、中型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g)未及时签订医院规定的各种知情同意文书。
h)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坏或者丢失。
3.2.1.2纪律
涉及纪律相关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10条:
a)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b)对于疑难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急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c)医务人员在为患诊治、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d)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患者转送到急诊科、病区。
e)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未按《新技术、新项目审批备案制度》相关规定执行而擅自实施。
f)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g)将院内讨论的有关患者的情况擅自不负责任地向患者或其家属透露。
h)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其家属误解。
i)违反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
g)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3.2.1.3诊疗规范
涉及诊疗规范项目的主要包括以下22项。
a)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b)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c)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舆论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d)门、急诊医务人员对危重患者未实施首诊负责制。
e)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入院证”或病房医师不看患者即开医嘱。
f)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签字不及时。
g)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h)对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院内、院外会诊。
i)需马上执行的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j)对危重患者未做床旁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记人交班记录。
k)临床医师迟报、漏报传染病,或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未就地隔离、按规定消毒或转入传染科、隔离病室。
l)择期手术按规定需要医务部审批的,未在术前上报医务部。
m)麻醉师术前及术后患者返回病房24小时内未诊查患者。
n)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患者,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o)错发、漏发药物,但未造成后果,并未引起患者投诉。
p)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择期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r)供应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s)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
t)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错加抗凝剂、非因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重新采取。
u)处方中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但尚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v)术后患者观察不细致,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w)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3.2.1.4医疗保障
主要包括以下13项:
a)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或过期药品、材料。
b)设备、器材出现故障,未定期检测或维修不及时而影响使用。
c)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护,导致结果失真。
d)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
e)血、尿、粪等检查遗失标本。
f)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的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
g)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h)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超量等。
i)调剂人员对中药方剂中需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用法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j)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而估计取药。
k)营养餐有异物。
l)造成患者投诉的医疗收费错误。
M)计算机网络因疏于管理和维护,导致运行障碍。
3.2.2二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
二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包括:
a)因发生一级医疗安全预警而引起患者投诉。
b)一年内被两次一级医疗安全预警。
c)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经协商或调解或判决,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金额低于3000元人民币。
3.2.3三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
三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包括:
a)一年内被两次二级医疗安全警示。
b)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经协商或调解或判决,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金额超过3000元人民币。
c)各种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人过失严重,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毁损。
d)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的毁损。
3.3医疗安全预警程序
3.3.1立案
3.3.1.1自查立案
医务部、护理部、质控部、临床科室、门诊办公室及其他相关部门均有权利和义务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内容,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3.3.1.2接受投诉立案
院务部、党群部、纪委、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接到患者投诉,经核实确有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之一的,于接到投诉后24小时内立案。
3.3.2处置
3.3.2.1自查立案的,立即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
书》。
3.3.2.2接受投诉立案的,于接到投诉后72小时内下达《医疗事故争议投诉通知单》和《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
3.2.3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的,按照《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控制程序》办理。
3.3.2.4被二、三级医疗安全警示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后的48小时内到发出警示牌的部门接受谈话,参考谈话后本人的悔过表现,10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罚。
3.3.2.5经各级医学会鉴定为医疗事故者参照医院相关文件进行处理。
3.3.3监督实施
职能部门应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或人)对医疗缺陷的整改情况,对于完成情况予以验证并备案。
如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则由原有预警级别升级加以处理,并加大督查力度,直至缺陷整改完毕。
3.4奖惩
3.4.1根据预警等级,按照《医疗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予以处罚。
3.4.2按照科室与院级二级评估,区别直接责任人、间接
责任人在复合原因造成的后果中应承担的责任。
3.4.3对于及时发现并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个人和集体按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进行奖励。
4相关文件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
《医疗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医疗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