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典:(7)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
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

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据此回答1一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

图乙所示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甲中( )
A.② 比① 细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强
B.雾霾天④ 将增强
C.③ 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⑥ 削弱太阳辐射
2.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② 较小
B.③ 较大
C.⑤ 较大
D.⑦ 较小
3.图乙所示做法的最终目的是( )
A.增加照明
B.增加大气密度
C.保温预防霜冻
D.庆贺丰收
4.与图乙中的做法目的不同的方式是( )
A.用鼓风机通风
B.覆盖秸秆
C.提前浇水
D.搭塑料棚
3、2016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区雾霾频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雾霾天气时( )
A.① 增强
B.② 不变
C.③ 增强
D.④ 减弱
4、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有反射作用
D.大气比热容大,容易降温
5、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城市天气现象
(白天/夜间)
最高温/
最低温
北京28℃/18℃
上海25℃/19℃
哈尔滨24℃/11℃
西宁22℃/3℃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7、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据此回答1〜3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
B.沿岸暖流加强
C.极昼时间变长
D.全球气候变暖
2.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北极熊活动范围增大
B.北冰洋沿岸国家陆地面积减少
C.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变短
D.北极地区植物种类减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1.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2.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故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故C 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3.C; 4.A
解析:1.图甲是大气受热过程图,②比①细是因为大气削弱作用强,A项错误。

雾霾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量减小,④将减弱,B项错误。

③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表示人气的反射作用,C项正确。

⑥表示大气逆辐射, D项错误。

2.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即⑦较小,大气保温作用差,D项正确。

空气稀薄,②较大、③较小,A、B项错误。

⑤表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空气稀薄,⑤较小,C项错误。

3.深秋季节云层较薄,图乙所示做法会释放烟气,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尘埃等的含最,进时增加大气密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为葡萄生长起到保温预防箱冻的作用。

点燃煤炉并不是为了增加照明。

增加大气密度并不是最终目的。

点燃煤炉与庆贺丰收无关。

C项正确。

4.用鼓风机通风会使空气流动加快,不利于预防霜冻,A项符合题意。

覆盖秸秆、提前浇水、搭塑料棚,目的都是保温预防霜冻,B、C、D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A
解析:1.
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故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太阳辐射是大气温度的根本来源。

2.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固体杂质多,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从而降低大气能见度,所以A正确。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本题考査大气受热过程图的判读。

图中③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的能量,转化为②,大部分返还地面,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为大气辐射;大气指向地面的①为大气逆辐射;④大部分被地面吸收,还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为太阳辐射。

C正确.
2.本题考査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大气的保温作用是由于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然后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B正确;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C错误;如果大气比热容大.则应不易降溫,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B
解析:1.依表1知,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应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错;上海中雨,地形为长江三角洲,并无山地和丘陵,不用防范滑坡和泥石流,B错;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C对;西宁属青藏高原,白天晴,紫外线强,应做好防晒,但最高温只有22度,不会中暑,D错。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是因为天气状况不同,上海为阴雨天气云层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导致最高温低于北京,云层反射作用对应图2中的②,故选B。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C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地面辐射的作用。

地膜覆盖类似温室效应,允许太阳光透射,将热带量保存在地面附近,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补偿给地面,从而有效提高地温,A正确。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地温的高低,A错;地膜也允许太阳光透射,会增加地温,B错;地膜可以反射部分太阳辐射,能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C正确;夏季不需要增加地温,D错。

故选C。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较易。

短期内,太阳辐射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出现大的变化,A错误;北极地区沿岸的洋流主要是寒流,B错误;极昼时间的长短是地球公转速度决定的,C错误;北极地区没有冰,说明气温升高,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D正确。

2.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难度中等。

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吸热变暖、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③大气逆辐射,C正确。

3.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较易。

北极熊适应寒冷的气候,气候变暖、海水减少会缩小其活动范围,A错误;北极冰川融化会淹没沿岸地区,使沿岸国家陆地面积减少,B 正确; 没有冰,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变长,C错误;北极地区气温升高,进而适宜更多植物生存,故植物种类增多,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