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望出去主讲: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牛献礼地点:浙大华家池校区时间:2012年10月18日学习《课标》2011版的几点思考1、《标准》(2011版)修订了什么?●最大的改变:“双基”到“四基”“六个核心词”到“十个核心词”●更加关注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更加关注“过程”中的教育,注重过程性经验的积累。
●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注重思考力的培养。
2、《标准》(2011版)坚持了什么?●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基本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以贯之,与时俱进。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实验稿)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011版)●落脚点由原来的“数学”改为了“数学教育”,就把单纯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升到“数学育人”上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教学内容上没有太多增减,调整修订的幅度不大,是“小改”而不是“大改”。
3、对数学教师的启示是什么?●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
尽管,专家们花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一到学校,数学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
●不唯书,不唯上,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就能经得起这个风那个风的劲吹。
●牢牢抓住“数学育人”不放松,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一部一个脚印往前迈。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一、重视过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2011版)●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当中。
没有“过程”的教学会把“思维的体操”降格为“刺激——反应”训练。
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重视过程是指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包括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过程。
●整体设计是指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教学活动,都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可能蕴含的,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相关的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应是唯一的目的。
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案例:数字与信息(人教版)现象:仅仅把数字编码当成一种知识,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了解常见数字编码中所蕴含的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课堂上,老师就会花大量时间给学生介绍多种编码的规则,总体感觉就是告诉学生一对关于各种编码的实施,一节课显得内容又多又零散。
但是,当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编码的”时候,学生仍然无从下手,而且对编码的用处也感受不深。
疑问:那么多编码规则,怎么讲的完?这样的内容让学生查查资料完全可以解决,没有多少内涵,有什么好讲的?思考:●“数字编码”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教材为什么要把“数字编码”作为教学内容?●究竟什么是这一教学内容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编码的思想?●……教学目标:1、在自主研讨和探索如何“编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2、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观察、比较、猜测、讲解等活动,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有序性、结构性、简洁性,初步体验到数字编码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效的信息。
3、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的“编码”事例,体验到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编码”的广泛存在性。
4、使学生感受十个“阿拉伯数字”的神奇魅力,体验数学求真、求简、求美的魅力。
(让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来编写自己的学号,以区分班级、学校、地区的不同,还可以区别男女)案例:“植树问题”一一对应思想、建模思想、感悟应用思想a、有9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用手指来,用图示来显示一一对应,花比树少1)如果有1000棵树,还这样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b、假如有100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最前面和最后面都有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c、假如有100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最前面有花,最后面不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d、有3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4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要准备多少盆花?二、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所谓重点突出,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抓核心概念、原理。
要“少而精”,忌“多而杂”。
突出核心概念,淡化旁枝末节在“主干”上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切切实实让学生理解。
●不“准”:或者是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或者教错了;●不“简”: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简单问题复杂了;●不“精”:让学生在知识的外围重复训练,耗费学生大量时间、精力,却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案例:三角形的特性思考:究竟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一:老师让学生分别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木架,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热闹的活动、明显的对比,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然而热闹之后再思考,却发现学生“深刻的印象”其实只停留在使劲“拉”上——“拉不动”的才是有稳定性。
思考:什么才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稳定性是指“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确定,其大小、形状也就确定”。
活动二: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不同的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验三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除了摆放的角度不同之外,形状和大小都完全一样”。
让活动经验明确地指向知识的本质。
案例:认识周长思考一:周长首先是一个与“形”有关的概念,建立周长的概念,首先要建立周长的表象,也就是哪儿是“一周”?“一周”什么样儿?为此,教学时要设计活动,将图形的“一周”从图形中剥离出来,使学生真正看到图形的一周是从某一个起点出发,绕图形的变现在回到起点,从而建立清晰表象。
思考二:其次,周长还是一个与“数量”有关的概念,也就是说,周长不是指图形一周的形状,而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可以量化的。
因此,建立周长概念决不能仅仅停留建立了表象,而应该进一步将其量化,使学生领悟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他等于图形一周的长度。
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能应用周长的意义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比一比图1和图2的周长一样吗?案例:认识长方体片段一: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长方体的特征”之后——追问1:你怎么证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呢?追问2:除了用“数”的方法你知道棱和订单的数量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吗?(6个面,每个面都4条边,共24条,每条边都重复在两个面上,所以要除以2。
6个面,每个面都有4个顶点,6个面是24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有三条棱,说明每个点在3个面上,除以3就是又8个顶点了)片段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先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这个长方体的表象,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拆掉一条棱,还能想像出有多大嘛,再拆,还能想象嘛。
三、问题驱动,促进思考●好的教学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会知识。
●“一位语文老师的问题”带来的思考(生活中认数比认字重要的多)●“一家著名外企的招聘题目”带来的思考(教育是在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教别人如何找到答案)●教学要从“以讲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思考为中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
●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途径:遇到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后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解决●要教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
案例:分数的意义下面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请画出整体。
学生所画出来的都使五花八门的,但都使连在一起的,教师出现的是分散的四个三角形,让学生理解这4个三角形是一个整体,可以从全班50人,一个盘子里4个苹果来类比验证一个整体。
四、注重体验,对话引领●教学的本质是精神产品的传递,不是“一给就得”、“一讲就会”。
要改变“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教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案例:用数对确定位置思考:“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如何在上学教学中体现和渗透学科的教育价值?其实,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远不是“了解事实”就够了,他的一个重要教育价值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用数对确定位置”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形成有意义的认识。
●案例:烙饼问题师:烙3张饼,有没有可能找到比烙3次更少的方法?师:能不能列个算式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最少要烙3次。
(3张饼要烙6个面,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面,6÷2就是3)总面数:3×2=6次数:6÷2=3总时间:3×3=9算好后要和烙法相结合,来验证。
为什么饼的张数×3就是烙的时间呢?(饼的张数就是烙的次数)五、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学要挠到学生的“痒处”,否则会造成“氧”的地方没挠到,不痒的地方使劲挠,结果还是痒。
●教师的教应当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
案例:怎么能说越来越接近1/2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