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综合课程实习报告报告编写人:王继东专业班级:水文0902指导教师:孔圣元赵志怀张志祥陈军峰实习地点: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镇实习时间: 2012.6.17-2012.7.6目录第一部分文字报告第一章绪论 (3)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第二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5)第三节实习目的及任务 (6)第二章气象水文条件 (7)第一节气象条件 (7)第二节水文条件 (7)第三章地层岩性及岩浆岩体 (8)第一节地层岩性 (8)第二节岩浆岩体 (13)第四章地质构造 (15)第一节概述 (15)第二节主要地质构造及应力状态分析 (15)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21)第一节构造发展史 (21)第二节沉积发展史 (22)第六章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 (23)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 (23)第二节地质灾害 (24)第七章结束语 (27)第二部分图件1、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剖面图…………………………比例尺:1:10002、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柱状图…………………………比例尺:1:5003、水峪贯教学填图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第一部分文字报告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水峪贯地区位于吕梁山中段太原西山煤田的西南部。
以狐偃山主峰为中心,总面积约3502km ,地处东经''0011252111︒- ,北纬''45373737︒︒-。
交城县至古交市公路纵贯本区,而古交市和交城县与太原市分别又铁路和公路相接,目前太原市与水峪贯每日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运行,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属吕梁山系,其主峰狐偃山,标高为2207m ,一般高程在1100 m--2000 m 之间,相对高差500 m--900 m ,属中高山区。
区内西北部山高林密,东南部地势略低。
西冶川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山区后,经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境于介休城汇入汾河。
附交通图及行政图如下(图1—图3):图1 山西交通地图图2 交城县交通地图图3 水峪贯行政地图第二节水峪贯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水峪贯镇除谷地外,大部海拔在1 200~1 750米之间。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水峪贯地区属严寒微湿气候区,境内年平均气温3℃,多年均积温3 585.35度,1月份气温最低,为-15℃——20℃,7月份气温最高,可达30℃。
无霜期146天,春季89天,夏季10天,秋季84天,冬季182天。
最深冻土层990毫米。
多年均降水量450毫米,雨季多在7-8月份。
水峪贯镇境内铁、煤等矿广布东境。
以油松林为主的森林面积为121 500亩。
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
其中,镇办煤矿、水泥厂收入124万元。
镇办文化中心建有电影院、图书室。
境内驻有县西冶铁厂、青沿林场。
水峪贯煤矿、铁矿图第三节实习目的及任务一、实习目的通过对交城县水峪贯镇的榆林沟、寺沟、陈台沟、王文沟、大水沟、小水沟等地的地层观察以及剖面测量和地质填图,再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实习区内的地形、地层岩性、岩浆岩体、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古生物、地下水补给及径流排泄条件、地质灾害等。
通过野外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加深对教材知识的应用,体会学以致用的意义。
另外,要通过实习培养野外实习的方法和技能,学会一定的观察要领和细节,以及提高分析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原因和过程、各种地形地貌现象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增加同学们考察地理和各种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实习任务综合课程实习是水文水资源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1、能够熟练地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学会阅读和使用地质图;2、学会在野外肉眼鉴定和描述岩石岩性的方法,熟悉实习区内的地层特征,掌握地层层序的划分。
3、分析实习区内地质构造类型,找出判断其类型的依据并分析其特点;4、通过岩石的特点判断岩层的时期,并且可以推断岩层在当时所处的环境;5、分析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探究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6、实测地层剖面,画出剖面图;7、对区域岩层不同时期的划分,填图;8、对当地水文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了解岩溶水、裂隙水等水文地质特点。
9、对当地灾害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了解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特点、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
10、编写实习报告,表达对此次实习的感受。
三、实习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踏勘;第三阶段:实测剖面;第四阶段:填图;第五阶段:编写实习报告第二章气象水文条件第一节气象条件交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
因境内西北高,东南低,高差达2200余米,故气候的垂直分带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4~10.0℃,极端最低气温-24.0℃,极端最高气温38.0℃。
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00~160天,冻土深度一般变化在70~140cm。
境内降水最大的特点是时空分布不均。
由东南边山一带到西北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变化在450mm到700mm以上,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5.3mm。
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季节差异大,强度变化大。
年最大降水量827.1mm(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316.5mm(1965年),年最大降水为年最小降水量的2.5倍,且大多集中在7~9月三个月。
最长连续降雨日12天(1966年7月24~8月4日),总降水量达127.8mm,最大日降水量137.5mm(1981.8.15)。
多年平均蒸发量由西北山区到东南平川及边山一带,为600~1400~1819.2mm。
交城县的风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6m/s,最大风速达20m/s(1977年2月20日)。
第二节水文条件交城县境内水系发育,所有的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汾河流域。
按照汾河一级支流划分,境内河流可分为文峪河流域和磁窑河流域。
文峪河流域包括文峪河干流及其支流西冶河、东西葫芦河等,它们分别发源于交城县西北部关帝山的孝文山、松树岩、后岭底前云山及四十里跑马堰山峰。
流域内森林覆盖面积大,植被良好,清水基流长流不息,多年平均流量2.0m3/s。
磁窑河流域包括磁窑河、瓦窑河、石壁河、火山河等边山一带大小沟道20余条,流域面积549平方公里。
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北山悬岗岭东西两麓,经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平遥等县流入汾河。
瓦窑河发源于交城县北部孤偃山,流经城头,在石侯村南汇入磁窑河。
磁窑河流域的河流均属季节性流水,年径流量为1243.5m3,其中70%以上集中在汛期,基流甚微。
第三章地层岩性及岩浆岩体第一节地层岩性一、地层概述区内地层发育较全,露头良好,由老到新有太古宇界河口群,元古宇长城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新生界的第四系等。
界河口群、长城系、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高山地带,以逯沟、榆林沟一带发育较好,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分布在中东部西冶川一带,以寺沟露头发育最好。
地层总体走向近南北,仅在狐偃山主峰至水峪贯一带地层走向近东西分布。
二、分述1.太古宇界河口群出露于本区西部,为一套变质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及大理岩。
其总体特征为:①云母片岩较发育,并与变粒岩呈韵律交替出现;②大理岩层数较多,常富含石墨;③变质程度较高,属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并普遍受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④构造复杂,常见小型肠状褶皱和柔性流动。
区内榆林沟一带常见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片麻岩、石榴石长英变粒岩、黑云片岩、角闪岩及大理岩等,并有伟晶岩、细晶岩及辉绿岩脉侵入。
此处变质岩属深度变质,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构造复杂,形成时代有21.23亿年;由于地层岩性作用,此处形成沟谷西宽东窄,山坡西缓东陡的地形,植被发育,针叶、阔叶均有。
2.中元古界长城系霍山砂岩位于本区西部,不整合覆盖在界河口群之上,是一套紫红色、粉红色厚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石英多重结晶,交错层理及波痕发育,有的地段见一层20㎝的含砾石英岩状砂岩,并夹数层紫红色页岩。
总厚30m左右。
与下伏太古宇界河口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3.寒武系区内缺失下寒武统。
只有中寒武统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及凤山组。
分布于本区西部,与霍山砂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质页、鲕状灰岩、白云岩及竹叶状灰岩等。
总厚可达180m。
上覆地层: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上寒武统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上寒武统中各个组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中寒武统张夏组,徐庄组,也为整合接触关系。
下付地层:中元古宇长城群淡紫色红色厚层状石英岩状砂岩(霍山砂岩)。
在榆林沟中观察的张夏组灰岩。
岩性上部厚层鲕状灰岩加薄层灰岩,下部钙质页岩与薄层含白云质灰岩互层60m。
此处的岩溶水,裂隙水发育完整,可在岩层中观察到裂隙,溶洞。
上寒武统地层:崮山组与张夏组中整合接触关系,中上部为深灰色薄层含白云质灰岩。
底部钙质页岩,薄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度25m,长山组,中上部竹叶状灰岩加薄层灰质泥质白云岩,底部薄层白云岩,厚度7m,凤山组,中上部灰白质巨厚层中粒结晶白云岩,下部为灰白色薄层细粒砂糖状白云岩,厚40m,组与组之间整合接触。
4.奥陶系本区缺失上奥陶统。
下奥陶统主要为假竹叶状白云岩、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及硅质结核层组成,总厚度为60m。
中奥陶统包括下马家沟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石灰岩,上马家沟组豹皮灰岩、砾状白云岩、白云岩及石灰岩互层,峰峰组灰黄色角砾状灰质白云岩,及泥质条带灰岩,总厚约为400m。
上覆地层为中石炭统铁铝岩段,下伏地层为上寒武统凤山组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粒结晶白云岩。
中奥陶统包括峰峰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下奥陶统包括亮甲山组、冶里组。
奥陶中统下马家沟组与下伏地层平行整合接触关系。
岩性分为三段。
下段上部为厚层致密含白云质灰岩;下部为薄层白云岩和白云质页岩互层及角砾状白云岩,厚度约为64m。
中段顶部为薄层灰岩,中上部为厚层致密灰岩,下部为薄层白云岩与薄层灰岩互层,厚约为26m。
上段则与中段相同,厚度为29m。
实习地点为岩溶水补给区。
上马家沟组岩性可分为三段,总厚约为220m。
下段为灰白色砾状白云岩,厚47m;中段灰色豹皮灰岩,夹厚层或薄层灰岩,厚度为100m;上段灰白色薄层砾状白云岩与灰色中薄层灰岩互层,厚74m,是岩溶水富层。
上下马家沟组岩溶水丰富。
峰峰组厚67m,与上马家沟组是整合接触关系。
5.石炭系本区缺失下石炭统。
只有中石炭统的本溪组和上石岩统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中夹3-4层海相石灰岩及煤层,与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
总厚80-100米。
上石炭统:仅太原组一个组,自上而下划分为东大窑段,毛儿沟段,晋祠段。
东大窑段:有风化煤线,6号煤层,含生物碎屑的泥晶灰岩,富含动物化石;毛儿沟段:自下而上有7号煤层,黑色片状海相泥岩,夹磷铁矿结核,含腕足类、双壳类以及其他动物化石,8号煤层,灰色粉砂质泥岩、颊岩、铁矿结核和砂岩透镜体、富含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