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抗日战争


• 张自忠绝命书一:“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 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 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 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 三岛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 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短短的几句 话,道出了张自忠杀敌报国的赤胆忠心,可谓发自 肺腑,字字千钧! • 一个军人,战死沙场,可谓死得其所,本是一件平 常的事,但张自忠之死却有其非同寻常之处:他是 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 的惟一一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 阵营50余名为国战死沙场的国民党最高将领。
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绥靖政策” 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6.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1、日本的侵华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20世纪30年代前日本先后侵华史实 •日本侵华原因分析
•从《田中奏折》到《国策大纲》
1927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 “东方会议”,抛出名为《对华政策纲领》的侵略中 国方针,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 阴谋把中国东北地区分割出去,使之变成日本的殖民 地。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又拟订了对华侵略计划 ,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阐述了侵略中国的方 针政策,提出了日本新大陆政策总战略:“欲征服中 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 本获得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 岛、中小亚细亚乃至欧洲。”《田中奏折》还制定了 具体的侵略步骤:第一步占领台湾,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占领满蒙,第四步征服整个中国,第五步征 服整个世界。
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第二次近卫声明与《调整日华新关系方针》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
-----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对国民政府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对日占区 --------(沦陷区)残酷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国民政府的影响
(1)亲日派公开投降,汪伪政权建立 (2)亲英美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八 四 毒 气 伤 人 事 件
拓宽视野
八 四 毒 气 伤 人 事 件
2005年3月22日,侵 华日军731部队细菌战 受害者、诉讼原告何 英珍(前左一)、周 福菊(前右一),以 及前日本律师联合会 会长土屋公献(前右 二)、731部队细菌战 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 (前左二)等在日本 东京街头参加游行。
两千年来,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有造 于日本者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
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
的创痛,虽然不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
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
------------历史学家郭廷以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2 中国全面抗日战的开启
豫湘桂战役(1944年初)
6.3.4、 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与暴行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制造惨绝 人寰的大屠杀及惨案。
⑴“南京大屠杀” ⑵细菌战和毒气战 ⑶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肃 对清 沦沦 陷陷 区区 的内 统的 治抗 。日 力 量 , 确 保
•从田中奏折到《国策大纲》
•万宝山事件与中村事件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6.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1、日本的侵华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20世纪30年代前日本先后侵华史实 •日本侵华原因分析
•从田中奏折到《国策大纲》
•万宝山事件与中村事件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东北沦陷 1932.2.5 伪政权建立 1932.3
6.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1、日本的侵华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20世纪30年代前日本先后侵华史实 •日本侵华原因分析
•从田中奏折到《国策大纲》
•万宝山事件与中村事件
万宝山事件
中村事件
中村及其卫士
6.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1、日本的侵华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20世纪30年代前日本先后侵华史实 •日本侵华原因分析
• 调整赋税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
导作用,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最大的努力。 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战略方 针,成为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 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广大敌后抗日 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 击,并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始终高举抗日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 针,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 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3 中华民族的艰苦抗战 6.4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6.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1、日本的侵华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20世纪30年代前日本先后侵华史实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 发动制造的一系列侵华史实或事件
1894年7月――甲午战争 1900年7月――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 1914年--出兵占德在华租借地青岛,控制山东 1928年5月――济南惨案,武力阻止中国统一
6.3 、 中华民族的艰苦抗战
6.3.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
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
1、就日本方面来说:日本迫于战线太长, 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加上敌后 抗日根 据地的发展和壮大,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 所以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
2、就中国方面来说:正面战场连续败退, 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 能打败侵略者。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 北、华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 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6.2.3 、 敌后战场的开辟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东南、晋鲁边敌后抗日根据地 茅山、皖南 抗日根据地 评价: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很快壮大了自己, 也显示了抗击敌人的强大威力,开始成为抗日 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蒋介石 发表谈话 1937.9
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6.2.2 、全面抗战初期的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南京大屠杀
平型关大捷
115师师长林彪在指挥作战
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侵入 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 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 加会战。朱德、彭德怀命令林彪率 领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 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 次大捷。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 击日军,战斗十分艰苦。不久,日 军侵占太原。
6.1.2、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原因分析: • 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体现 • 寄希望于国联及大国抑制 国联调查团
李顿调查团
6.1.3、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全国各地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珍珠桥惨案
江桥抗战
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 东北抗日义勇军 一二•九运动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召开了首相、 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五相会议,决定了 一个《国策大纲》,指出:日本的根本国策, “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 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对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 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大纲》 还规定:对外应“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 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体系 ,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内“必须采取 指导统一国内舆论的措施……,和‘国民思想 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强法西斯统治。
台儿庄大战中中 国军队发起进攻

台儿庄大战后 的废墟

台儿庄大战总指挥李宗仁
正面战场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日 本准备充足,中国仓促应战。
②主观上:指导方针错误,国 民政府走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 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评价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
6.2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启
6.2.1 、“卢沟桥事变”与全国抗战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 1937.7.7
今日卢沟桥
6.2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启
6.2.1 、“卢沟桥事变”与全国抗战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 1937.7.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
针 设立防共委员会,颁布《限制异 党活动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 掀起两次反共高潮
溶共、防共、
限共、反共
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
6.3.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
黄土岭战役 百团大战
1939年11月 1940年
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建设:
• 减租减息运动
• 大生产运动
目 的 :
日军南京大屠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图”证如山
被烧死的同胞
被集体屠杀的同胞
死难者的遗骨堆成了小山
周总理说 过:“可以 原谅,但是 不可以忘却 。”
被日军砍 头的中国 同胞,以 及被集体 杀害的中 国百姓。
细菌部队 人体实验
冻伤试验
试验目的是为了严 寒地区作战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