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行风险治理报告一、近年来风险治理采取的措施 (3)1、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及组织架构 (3)2、改善审计监督模式,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6)3、完善风险治理工具方法,开发先进的风险治理信息系统 (7)二、风险治理体系 (10)1、本行风险治理体系的要紧架构 (10)2、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12)3、监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13)4、高级治理层及其下属委员会 (13)(1)行长 (13)(2)治理层下设专门委员会 (14)5、其他 (15)(1)总行风险治理板块 (15)(2)审计部 (18)(3)监察室及保卫部 (19)(4)业务条线风险治理 (19)(5)分行风险治理架构 (19)三、要紧风险治理 (22)1、信贷风险治理 (22)(1)信贷政策及指引 (23)(2)贷款审批及监控程序 (24)2、市场风险治理 (39)(1)利率风险治理 (40)(2)汇率风险治理 (41)3、流淌性风险治理 (42)4、操作风险治理 (43)(1)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会计风险的防范和监控44(2)依托数据大集中工程,提高操作风险治理水平 (44)(3)本行的流程银行建设,强化了本行对操作风险的治理 (45)5、合规风险治理 (46)四、进一步完善风险治理的措施 (49)1、推进风险治理转型,进一步深化全面风险治理 (49)2、查找有效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先进风险文化 (49)3、大力推广内部评级法,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治理 (49)4、进一步落实、推进、完善和提高市场风险治理 (50)5、明确治理思路,切实有效推进操作风险治理 (50)6、进一步强化对会计领域的操作风险治理 (50)7、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改进和创新资产保全工作 (50)8、加快系统建设,提升科技对风险治理的支撑作用 (50)9、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51)10、重视和进一步加强风险治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51)本行风险治理的目标是以有效的内部操纵持续改善本行的风险治理系统,逐步实施全面风险治理,确保全行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
一、近年来风险治理采取的措施1、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及组织架构风险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基础。
本行一直坚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不断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从而达到有效地操纵全行风险的目的。
2004 年,本行进行了以风险操纵为核心的财务重组、架构再造、引资等一系列的改革,其特点为“实现全面风险治理,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2004 年,本行成立了董事会和治理层两个层面的风险治理委员会,作为本行风险治理决策机构,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决策和治理。
2005 年,本行设立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华西五家区域授信审批中心,建立垂直、独立、专业化的授信评审体系,以统一授信准入,强化总行集中操纵力,贴近区域和地点经济特点细化授信投向指导,推进业务进展。
2005 年,本行完成风险治理板块整合,形成全行风险监控、授信治理和法律合规条线,不良资产较多的分行单设资产保全部,放款中心归口风险监控部门治理。
2005 年,本行推行风险经理制度,在全行信贷业务领域建立起高素养的风险经理队伍。
推行双线风险监控和报告机制,将个金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纳入整体风险治理体系。
2005 年,本行推行业务单元型市场风险治理模式,风险监控部和预算财务部履行综合风险治理职能,各业务单元履行具体风险治理职能,建立国际、资金业务的双线监控和报告机制,设定了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在内的市场风险限额治理体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运用公允价值评估、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手段,定期对本行投资和资金交易中的市场风险状况进行评估。
2007 年初,本行单独设置资产负债治理部,并内设市场风险治理部,接手全行市场风险的综合治理职能,对全行市场风险实施集中统一的监控治理。
2005 年,本行推行省分行紧密型一体化治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省分行从体制机制、工具技术、治理标准、风险处置、队伍建设方面统一规划布局全省的一体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治理,全行风险治理的集中度大大提高。
2005 年,总行和省直分行单独设置预算财务部和会计结算部。
2007 年,总行单独设置资产负债治理部,完成了财务治理板块的整合。
总行会计结算部下设会计风险监督治理部,省直分行会计结算部分设账务中心、参数分中心、风险监督中心。
总行资产负债治理部下设综合业务部、市场风险部、中间业务治理部、票据治理部和定价治理部。
2006 年,本行成立总行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所有账户数据、客户信息和治理信息。
2006 年,总行进行了零售业务的组织架构调整,撤销私人金融部,新成立个人金融规划部、个人金融销售服务部、个人金融产品治理部和个人金融风险治理部。
2007 年,本行将个人金融风险治理部更名为零售信贷治理部,并在零售信贷治理部内下设个贷风险计量部、个贷授信部、个贷产品部和个贷风险部,要紧由个贷风险计量部和个贷风险部负责个人金融业务相关风险治理。
2、改善审计监督模式,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1997 年,本行启动审计体制改革,成立稽核监督委员会,所有分支行均单设稽核机构。
2002年,总行对各分支行稽核机构负责人实行委派制。
2004年,本行启动省辖行审计机构改革试点。
2005年以来,本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领先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利用汇丰银行TSA技术援助项目,以风险为导向配置审计资源、实行持续审计监督、改善审计监督流程。
2005年,本行完成地区审计部设立工作,在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分不设立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华西六家地区审计部。
2006年1月,撤销省辖行审计部机构建制,建立起“总行审计部-地区审计部-省直分行审计部”的审计体系框架。
本行不断加强审计整改工作,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建立审计整改台账、进行后续审计、加强日常的整改追踪,重视对严峻违规违纪责任人的处理工作。
3、完善风险治理工具方法,开发先进的风险治理信息系统本行一直致力于引入和完善各项风险治理工具,着力加强精细化风险治理,开发先进风险治理信息系统,建立高效的风险治理信息系统平台,不断强化科技对风险治理的支撑作用,以持续提高风险治理能力,构建长效的风险治理机制。
2004年以来,本行引进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绩效治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风险限额治理、内部评级制度等风险治理工具和手段。
2004 年以来,本行推行“一行一策”、“一项一策”的精细化风险治理方法,从信贷授权、授信指导、信贷审批,到资产质量监控、不良资产清收、法律合规治理,不再搞“一刀切”。
本行建立了分行资产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分行风险治理,构建精细化风险治理的基础。
2004 年以来,全行统一的信贷风险治理手册编写完成,成为指导全行信用风险治理的系统化、动态化的治理工具;积极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提高信用风险评估水平。
2004 年以来,实施风险过滤、监察名单、迁徙分析、风险提示为主的一系列风险监控工具,差不多实现了对信用资产的逐笔、动态、分类风险预报和分析;领先采纳现金流贴现模型,对全部减值贷款实施逐笔拨备。
2004 年以来,采取垂直治理、专业管控、提早介入的资产保全方式,使处置效率大大提高;形成集约化经营不良资产的理念,重在提高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全国实施集中拍卖抵债资产;建立健全风险资产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突发风险。
2004 年至2006 年,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各项任务,核心账务系统对公对私部分,集中式信贷治理系统、集中式国际业务系统、基金代销系统、外汇宝系统及个人信贷治理系统在全行各分支行成功上线,实现了全行数据的安全集中治理,形成了全行一体化的新一代业务处理及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为全行风险治理系统化进展奠定了基础。
2005 年9 月,客户综合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全行公司客户和集团客户信息的共享以及业务分析、营销流程治理等功能。
2005 年11 月底,现代化数据中心交付使用,于2006 年初实现系统平稳切换,投入运行。
并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总行办公大楼间的同城异地实时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能够保障数据中心设备出现故障后系统及时切换到总行备份中心,形成了适应业务变化、进展的信息系统基础技术平台。
2006 年,内部评级法的系统开发工作取得时期性成果,并在部分分行上线试运行;同年7 月,业务标准手册系统在全行上线试运行,形成全行标准化、体系化、电子化的文件集中治理与操纵平台;同年9 月,“票据凭证印鉴防伪系统”通过试点验收,为大集中核心账务系统与票据凭证印鉴防伪系统的联动操纵制造了条件;同年11 月底,全行资产风险治理系统在全行上线试运行,其目标是实现对全行各类资产风险治理的日常操作系统化。
4、加强职员履行、遵守本行政策与程序的问责制近年来,随着风险治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成为本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3年,本行制定不良信贷资产责任认定和追究方法,规定对可疑和损失类信贷资产,必须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次级类信贷资产凡移交风险部门治理的,也应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
2005年,本行对责任认定方法进行了修订,提出了风险定责的理念,即凡授信业务风险评级降为次级类及以下的,必须进行责任认定,且认定对象涵盖整个授信流程的各个环节(授信调查、授信审查、授信审批、放款中心、授后治理、资产保全等)和相关当事人。
由此本行的责任认定从损失认定完全转变为风险认定,鼓舞主动报告风险,化解风险。
2005年以来,本行还制定了《会计治理人员风险防范工作职责》、《会计人员违规操作责任追究方法》,并相继出台了《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和信贷问责》、《公司业务资产损失核销治理方法》、《个人贷款业务资产损失核销治理方法》、《加强对经济案件案发责任人责任追究方法》等各类内控尽责治理制度,明确界定各类风险治理责任人、相应责任及需进行责任认定及追究的若干行为。
上述风险治理措施已使本行实现了前、中、后台的风险治理职能分离,提升了本行的风险治理能力。
本行相信上述措施的实施改善了本行的整体风险治理环境,并促进了本行资产质量的改善。
二、风险治理体系1、本行风险治理体系的要紧架构本行风险治理体系的要紧架构图如下:采纳国际惯例。
2001年,本行作为世界银行指定的唯一受益人在信贷流程方面引进并承办了由世行治理、亚欧基金出资的“加强交通银行信贷流程技术援助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本行的风险治理系统。
界定风险治理责任。
本行已界定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治理层及相关部门在风险治理方面的职责。
此外,从本行的高级治理层到分行的治理人员乃至相应的职员,均依照其各自的职位及职责范围在风险操纵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
本行也将个人的表现评价及薪酬与本行的资产质量挂钩,以鼓舞全面遵守风险治理指引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