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
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事权利的自由,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2、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②法律考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增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
把遵纪守法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去。
做到“三从”: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内容为:依法治国(核心)、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权威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主要体现在: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从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强制性、约束力)(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
“法律至上”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也不
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
3自觉维护宪法尊严
二、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1、增强公民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自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A、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B、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C、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义务。
(2)我们中职生要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
A、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B、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一、崇尚程序正义
1、诉讼的含义:
诉讼,俗称“打官司”。
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解决争议的活动。
2、按诉讼要解决的案件性质、诉讼的内容、程序等因素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1)刑事诉讼程序
①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司法机关裁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或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构成何种刑事责任。
②刑事诉讼程序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2)民事诉讼程序
①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判和解决民事案件以及由这些活动引起的诉讼关系。
②民事诉讼程序包括:民事审判程序、民事执行程序、民事诉讼附属程序。
其中尤其以民事审判程序最为重要。
(民事审判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
(3)行政诉讼程序
①通俗而言,行政诉讼就是“民告官|”,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②行政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起诉与受理、一审、二审、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
3、确保司法程序公正
①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司法和审判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也就是要进行严格的依法裁判,切实保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指司法程序必须公平、公正、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保障司法人员独立公正地开展司法活动以及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司法公正的保障。
)
③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判断程序公正包含的基本原则有:独立性原则;回避原则;公开性原则
4、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二、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主要有:
(1)公民有起诉、应诉、委托他人代理诉讼的权利(2)公民有上诉和申请执行的权利。
(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对诉讼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应该回避的办案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诉讼。
)
2、增强证据意识
(1)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即诉讼证据,是指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
(2)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①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搜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
更不能主观臆断。
③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具有证明作用。
(3)无论是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都存在着举证责任问题。
根据法律的规定,法定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物证②书证③视听资料④证人证言⑤当事人的陈述⑥鉴定结论⑦勘验笔录、勘验检查笔录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举证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进行诉讼时,证据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
3、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1)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律保护。
(公安机关,是执行治安保卫任务的国家行政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
(2)要善于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不能采取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手段去应对。
(4)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别人发生纠纷时,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非诉讼途径解决。
4、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
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他们都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解决纠纷、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