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多年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一)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结构性改造的缓慢性;技术稳定的长期性 (二)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阶段任务的差异性/竞技能力结构优化的层次 性/不同素质敏感期非同步性 (三)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 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生活环境
后天能力 运动能力 先天能力 训练环境 遗传因素
2、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1)任务与时间 任务: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并表现出来。 时间:〉1.5个月。 2)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 方法:重复-间歇、完整(比赛)。 手段:专项(有训练因素)比赛(恢复为主)。 负荷:量中到小;强度大。
3、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 1)任务与时间 任务:心理、生理恢复;总结。 时间:1-1.5月或两个2-3周。 2)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 方法:游戏、持续、变换。 手段:环境。 负荷:量保持在中等以上;强度小。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 过程的总体规划。对于运动员两年以上 的训练过程的设想、安排,都属于多年 的训练计划,其时间跨度有时可长达十 几甚至二十几年。 特点:战略性、系统性、全程性、指导 性、可变性
起始状态诊断 确定训练目标 制定训练计划
组织、实施
不满意
发出反馈指令
二、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 计划 1、特征与任务:努力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 力的主导因素:体能类:专项运动素质、 专项技术;技能类:专项技战术、专项运 动素质;参加重大比赛,创造优异成绩; 2、负荷特征:不同运动员呈现出不同的特 征:波浪式、递增式、跳跃式;大量大强 度,特别是负荷强度要求更高;
(三)负荷特点
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专项提高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 竞技保持阶段 主要任务 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负荷特点 循序渐进 留有余地 逐渐增加 逼近极限 保持高水平 保持强度 明显减量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基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1、任务及内容:发展一般运动能力,特别是 协调能力、基本技术和运动素质:柔韧-- 有氧耐力、反应速度--最大速度、速度力 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力量耐力; 发 现其潜力,培养兴趣。 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 负荷特征:循序渐进、适宜(量稍大强度小, 有累感但不痛苦)、课次适中课时短; 竞赛安排:全面素质测试与专项竞技相结合; 国外:比赛中成长;国内:训练为主;
动员性机制:心理 /生理能力被释放动 员,各系统高度协调
训练任务
提高竞技能力, 促进竞技状态 的形成
发展稳定的竞 技状态,参加 比赛创造成绩
训练时期 准备
比赛
保护性机制: 机体自动停止 积极的应急反映
积极恢复, 消除心理 与生理疲劳
恢复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安排特点 (一)单周期 1、含义: 全年只安排一个完整的大周期。 2、适用范围: 需要4-6个月准备的项目。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较多的项目。 竞赛期过长的项目;(双峰型) 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已越来越少;
俄 罗 斯
运动 训练原理 1977 年
俄 罗 斯 联 邦 德 国
运动训练 的组织 1978 运动 素质训练 1980
优秀长跑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潘炎民) 阶 基础训练阶段 专项训练阶段 竞技训练阶段 段 过渡阶段 强化阶段 提高竞技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 结束阶段 年龄(岁) 9-16 17-20 21-22 23-25 26-30 31-34
(二)年龄特征 1、开始训练的年龄:提前的趋势。 2、达到高水平的时间、年龄(项目特点) 3、退役的年龄:推后的趋势。 世界水平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年龄特征
类别
达世界水平年 龄 必要训练年限 始训年龄
成人运动项目 少年运动项目 男 女 男 女 21±1 19±1 17±1 15±1 8-12 10-12 8-12 6 -8
三、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时间确定
比賽期
准备期
主要比赛阶段 恢复期 比賽周 | 1-2周| 1周 |4-6周|8-12周|
8-12周 |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1.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1)任务与时间 任务:提高竞技能力;形成竞技状态。 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2)训练方法、手段与负荷特点 方法:持续-间歇、分解;间歇-重复、 完整 手段:多样;专项。 负荷:中(量大,强度小);大。
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
心理能力
体能
全 面 发 育 成 熟 期
5 10 15 20 25 30 岁
技能
我国第23届、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训练型及其特点 特点 战略的 框架的 稳定的 训练计划类型 适应范围 组成 多年训练计划 系统训练 2-10 几年 年度训练计划 系统训练 1-3 个大周期 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 0.5-6 个月或 中短期集训 2-25 周 周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7 天或 3-20 次课 课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0.5-4 小时
战术的 具体的 多变的
准备部分
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 划分训练阶段、 确定各阶段训练任务
规 划 检 查 评 定 的 时 间 、 内 容 、 指 标
指导部分
确定基本对策
安排比赛序列
规划负荷变化的趋势
选择训练方法及手段
实施部分
确定各手段负荷量度 确定恢复措施
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流程
(一)阶段划分
3、高原現象:达到较高水平后,运动成绩出 现停滯甚至下降的现象。发生概率70%左右, 时间一般在专项提高阶段(从训6-8年), 持续时间2年左右; 产生原因: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止,负荷安排 不当,训练内容、手段、方法单一,外界因 素影响,伤病困扰等;(动力不足) 4、集体运动项目:组建-提高-成熟-保持 队伍构成、磨合年限(3年以上)、组建方式、 更新方式;队员选拔原则:全面加特长,团 队意识;教练员的频繁更换不利于队伍的建 设和成长;
(二)年度训练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安排的训练学要点 1、重大比赛时机体处于表现最大强度状态。 2、负荷变化与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协调。 3、一般先量后强度,避免二者同时提高。 4、重视恢复训练。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
六、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一)中短期集训的计划结构与负荷特点
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 阶段 基础训 练阶段 专项提 高阶段 最佳竞 技阶段 竞技保 持阶段 主要任务 年限 发展一般 运动能力 提高专项 竞技能力 创造专项 优异成绩 努力保持 专项竞技 水平 3-5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1. 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 2. 多项基本技术 3. 一般心理品质 4. 基本运动素质 体能为主的项目 技能为主的项目 1. 专项运动素质 1. 专项技、战术 2. 专项技、战术 2. 专项运动素质 3. 专项心理品质 3. 专项心理品质 4. 训练理论知识 4. 训练理论知识 1. 训练、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 2. 专项运动素质(体)或专项技战术(技) 3. 专项技战术(体)或专项运动素质(技)
4-6 4-8
2-5
世界各国全过程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 国别 民 主 德 国 阶段划分 初期训练计划 哈雷 基础训练阶段 (Harre) 建设训练阶段 惠格尔 联接训练阶段 (Hoger) 高水平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预备性训练阶段 初期专项训练阶段 马特维也夫 最高竞技水平训练阶段 (MaTB Ч eB) 顶峰前训练阶段 最高成就训练阶段 运动长寿阶段 预备性训练阶段 佩特罗夫斯基 基础训练阶段 ( пeTpoBckuǔ ) 运动提高阶段 保持竞技青春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建设训练阶段 葛欧瑟 ( Grosser ) 竞技训练阶段 高水平竞技训练阶段 姓名 著作/ 年 训练学 1969 年
四、常规大周期(1)与微缩大周期(2) 1、任务: (1)全面竞技能力的提高;比赛中表现。 (2)重点竞技能力的改善;比赛中表现。 2、时间(1)〉14周;(2)〈12周。 3、内容:一般到专项。 4、负荷:(1)量,大-中-小;强度,中-小 -大。(2)量,中-小;强度:中-大。 5、专项化程度:较高-高。
五、年度训练计划比赛安排与负荷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 比赛是训练的杠杆; 在划分好训练阶段、明确各阶段训练任务 后,着手安排比赛(次数、时间、主次), 作为安排负荷变化的依据; 1、比赛次数:增多的趋势。 基础训练阶段,比赛次数相对较少;专项 提高和最佳竞技阶段,比赛次数相对较多; 生理、心理消耗较小者,次数较多,反之 则较少;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1、任务:保持心理稳定性,激发参训动 机,适当进行素质和技术训练,延长竞 技寿命; 2、负荷特征:负荷量略小,负荷强度保 持; 3、趋势:更加重视训练质量;
第三节
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一、生物学依据
发展过程 竞技状态 形成 竞技状态 保持 竞技状态 消失 生物学基础 适应性机制: 机体对外界的刺激 激的适应性现象
(二)双周期 1、含义: 全年安排二个完整的大周期。 2、适用范围: 第一个周期需要5-7个月。 几乎所有运动项目。 业余训练经常用此安排。
(三)多周期 1、含义: 全年安排三个以上完整的大周期。 2、适用范围: 每个周期需要3个月左右。 高水平选手。 现代训练、比赛的特点。
运动能力获得的不同途径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运动员生理、心理机能发育的自然规律,以及在 训练负荷影响下生物适应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决定了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完整的多年训练过程具 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为了顺利地培养出世界水平 的优秀选手,不同项目对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 年龄、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龄、保持最佳竞技水平 的年龄以及竞技能力开始下降的年龄,都有某些 特定的要求。这里,核心的问题在于保持最佳竞 技水平的年龄。在最适宜的年龄阶段,使运动员 处于最佳竞技水平,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运 动训练的最终目标,也是决定整个运动训练过程 年龄特征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