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48-19组织承诺
组织行为学48-19组织承诺
二.组织承诺的形成
“组织承诺”一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员 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习惯中使用的“员 工忠诚”在内涵上更加清晰。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 形成员工的组织承诺,如何提升他们的承诺 水平。 这在方面,研究者共提出了五个解 释的理论。
第一解释的模型:个人----组织匹配模式
性化需求与期待,譬如:
1. 企业所在地 2. 上司的报负水平 3. 部门的人际关系 4. 办公场所的风格
…… 不管需求和期待是什么,每一位应聘者都希望将来雇主企业的实际状态
恰如他们所需求和期待的,吻合程度越高,其组织承诺程度会越高, 反之则越低。
第一解释的模型:个人----组织匹配模式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2.继续承诺 继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不失去已有的位置和多年投 入所换来的福利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 一种承诺,这时候是否留在企业要考虑的是离开该 组织是否划算。实际上就是Beeker最初所理解的那 种承诺。
继续承诺是建立在经济原则基础上的、具有浓厚交 易色彩的承诺。也即:企业尽力满足员工的需要, 造成员工“Side-bets”的累积。 这种“Side-bets”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基 于工龄的福利、退休金、经历、专用性技术、在企 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如果员工跳槽,所有这一 切都将丧失。在组织中工作时间越长,其继续承诺 强度越高,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否则,跳槽的机 会成本越高。
3.规范承诺。 规范承诺是指人们由于受长期社会影响形成 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 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区 和媒体,不断地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那就 是忠诚于组织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其 内心产生顺从这种规范的倾向。 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日本和韩国员工的规 范承诺强度高于北美。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从 一”思想,除了对待工作单位,其他方面的 体现如:对待婚姻是“嫁鸡随鸡,嫁狗随 狗”,对待职业是“干一行爱一行”。
这一模型认为,员工与企业的匹配程度越高,员工越容易形成组织承 诺,组织承诺程度越高。
应聘者在进入一个企业之前,会有许多需求和期待,常见的共性需求和 期待包括:
1. 薪酬待遇 2. 企业文化类型 3. 企业知名度 4. 企业规模 5. 企业前景 6. 管理风格 除了上述这些共性的需求和期待,每一位应聘者还会有区别于他人的个
出组织承诺的定义:组织承诺就是指“一种束缚力 (Bonding Force),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成员身份相 关的行动上”。
1.2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的定义
Becker,H.S.(1960):员工随着对组织的“单方投入”的增 加
而产生的一种甘愿全身心地参加组织各项工作的心理 Buchanan(1970):更多地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感情依赖 Porter(1974):个人对企业的一种态度或肯定性的心理倾向 Salacik(1977):由个人对组织依赖而表现出的相应行为 Wiener(1982):实质为一种“内化的行为规范” O’Reilly(1986):反映了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
(二)组织承诺的结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Allen 和 Meyer先是把 组织承诺归纳为感情承诺(Poter等所作定义的内 涵)和继续承诺(Beeker最初定义的内涵)二个维 度,后又纳入Wiener所作定义的内涵,把组织承诺 归纳为三个维度:感情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也就是说,作者不再把组织承诺看作是单一的东西, 而是复合的。一个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很可能既有 感情承诺,也有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换言之,一 个员工不离开企业,愿意在企业工作,可能既有情 感性因素,也有经济考虑,还有社会规范内化后的 影响。这三个维度逐渐被学界接受。
第三个解释模型:组织公平与组织支持模型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 是近年学术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组织对员工需要和愿望考 虑和满足的程度,可以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 资源。
例如,关心下属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关心他 们的福利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包括把所有 员工的目标凝聚在一起,使员工的信念、价值观、能力与企 业的需要相一致。
在招聘员工时,要增强彼此了解,对企业来 说,要尽可能了解应聘者的需求和期待,向 他们披露企业的有关信息,尽量消除信息的 不对称,从而增加双向了解程度,提高匹配 程度,为将来提高他们进入企业后的组织承 诺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个解释的模型:期望满足模型
这种模型与员工-组织匹配模型在思想上基本一致,它假 定:当员工进入组织后的工作经历与他们进入组织前的期望 相匹配时,员工对组织会产生更高程度的承诺。
1982年,彼得斯和华特曼在他们《追求卓越》一书中,以大 量事例说明,企业成功之路并不需要什么神奇的魔力,也不是 靠那些神乎其神的现代管理理论,而只是要求领导者紧靠顾客, 多到下边去“转悠”,提倡按常识办事而已。说得好啊!西南 航空公司的成功经验看来也并不神奇,它的创办人,被员工亲 切地称为“赫布”大叔的赫布.凯莱赫,只是遵循着这样两个 自然的逻辑而已:其一,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企业好; 其二,只有员工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才能为顾客提供真诚的 服务。
组织承诺与组织凝聚力
30%
25%
附:主动辞职的人员中,主动辞
20%
职率最高的是科研部门的人员,
主动辞职率为3报》)
10%
5%
0%
主动辞职率 总流失率
2001年底对中国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人才流动的调查
案例故事: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中的劳资关系
作为连续多年获得“最佳雇主”称号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其 管理经验多年来一直为世人瞩目,然而尽管他们的管理“秘密” 广为传播,却没有企业能够复制他们的经验。这也难怪,做到 它那样赢得全体员工的普遍忠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西南航空公司总部,一个巨大的门厅内,布满了公司历史上 值得纪念的大事。当它的员工穿越欢迎区域,进入长走廊时, 员工们就会沉浸在公司为员工举行庆祝活动的气氛中:令人激 动地布置着有数百幅配有镜架的图案,镶着成千上万张员工们 的照片,这些照片的内容有公司主办的晚会和集体活动,也有 万圣节、复活节和棒球比赛。员工们的一些艺术品巧妙地穿插 其间。 除此之外,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奖品。饰板上用签条标明各种奖 项,甚至包括“幽默感奖”(这张奖状是倒挂着的),并骄傲地 写上受奖人的名字。
1.感情承诺
感情承诺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参与组织 社会交往的程度,是个体对一个实体的情感, 是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 通俗地说,感情承诺就是指员工在心理上建 立起与企业的感情纽带,在内心深处,已经 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对组织所表现 的忠诚并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 厚的感情,而非物质利益。 感情承诺包括价值目标认同、员工自豪感以 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对组织作出牺牲和贡 献等成分
组织承诺与组织凝聚力
第一节 组织承诺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和结构
承诺(Commitment),在牛津大词典中意为“一种约定, 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通 俗地讲,承诺就是承诺人许诺将来一定如何如何。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首先提出了“组织承诺”的概念,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组织承诺得到了组织行为学家的 深入研究,一些学者总结了组织承诺的定义,认为它们具 有以下共同的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束缚力;对个体的 行为起指导作用。综合国外诸多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给
研究者发现,企业的各种管理措施在员工的心理作用下,产 生一定程度的组织支持感,进而产生组织承诺。
因素
续表
包含内容
经 济 ●因担心离开组织会蒙受经 承 济损失,所以才留在该单位 诺
机 ●留在这个组织的根本原因 会 是找不到其它更满意的组织 承 ●因自己技术水平低,没有 诺 另找工作的机会
影响因素
●工龄 ●对领导的信任度 ●员工的社会公平交 换水平
●对报酬的的满意度 ●来自组织的生活支 持 ●组织的可依赖性 ●员工的社会公平交 换水平 ●受教育成度 ●对组织的总体满意 度 ●改行的可能性 ●年龄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有人发现,不管员工进入企业之前的期 望是什么,他们进入企业后的前几个月中,积极的工作经历 将导致更高的组织承诺。其潜台词是:即便员工的原来期待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如果进入企业后的经历让他们的 感觉很好,他们也可能不会坚持原来的想法,而乐于接受企 业的现实,更容易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有研究还发现,虽然 期望未满足对组织承诺有消极影响,但这种影响会由于与管 理者或同事的积极关系而减弱,可见,新员工入职初期的沟 通与社交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
我国学者凌文铨、张治灿提出了组织承 诺的五因素观点。他们在西方学者三因 素模型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企业职工的 组织承诺由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理想 承诺、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五个因素构 成。组织承诺的五因素结构对于指导我 国企业的员工管理实践具有更加现实的 意义。(见下表)
我国员工组织承诺的五因素模型
到发挥
●员工所处团体的集体工作精神
●组织能否提供各项工作条件和学
习提高及晋升机会,以利于实现理
想。
规
●对领导的信任度
范 ●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均以社会规 ●来自组织的工作支持
承 范、职业道德为准则
●受教育成度
诺 ●对组织由责任感,对工作、对组 ●职位和晋升制度
织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领导的工作导向行为
●对工作的满意度
态度
行为
对组织承诺的概括: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它可以解释员工为什么要 留在某企业,因而也是检验职工对企业忠诚程度的一种指标。 它除了受契约法规的制约和工资福利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 受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理想追求、感情因素及个人能力、 兴趣和人格特点的影响,而且这些文化心理因素对职工的承诺 行为起着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