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1高三语文研讨会于11月24-26在崇义召开,这次选址崇义,是因为在崇义这个偏远的地方却有一支战绩辉煌的语文教学队伍。
本次研讨会就是由向崇义中学语文组学习取经和高考专题报告两大块组成。
一、崇义中学语文组的建设作为一个县城教学队伍,崇义中学语文组师资并不是很雄厚,面对的也只是本县城自己的孩子,受限于适龄儿童的数量,他们的学生并不是选优拔尖,但是在最近的三年高考中,无论文史类还是理工类,他们的平均分都在100分以上,在赣州十八个县市的重点中学中排名一、二。
他们的成功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大环境崇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氛围浓厚的地方,苦学、苦教就是他们的优良传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崇义中学的校长更是极度重视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功能和意义。
、1)以严治校,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从军训开始,从学生的头发、跑操、穿校服等细节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举全校之力,强化语文的学习。
每周两节阅读课,每天固定的新闻电视时间、练字时间,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强化教研组的建设,为每位老师提供专项经费用于专业书刊的订阅。
教研组年级之间传承有序、资源共享。
备课组分工协作、专人专题、群策群力。
小细节1)强化非智力因素。
从端正书写,强化审题,规范答题等角度杜绝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2)教学上推行“慢进度,缓坡度”的原则,紧扣教材,回归教材,将知识细化。
3)考试针对性强,学什么、考什么,考后更通过错因分析表,进行反馈训练。
二、高考语文专题分析,建议。
研讨会下午,南康中学的邱老师结合近几年语文高考,对各个题型逐一进行分析,提出复习建议,重要又一下几点:1)文言文考试重点以人物,叙事类文本为主,但应重视从未考过的“何、若、为、焉”这几个虚词。
2)诗歌鉴赏中,用典、意象、情感是考查重点,也应注意语言风格,练字题型的出现。
3)小作文的命题,表达方式是“主料”,修辞方法是重要“配料”,要警惕相关句式知识的考查。
4)大作文还是会贯彻专家们“纠偏”和“导向”的使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导向。
三、20xx高考新动向1)20xx高考,语文试卷格局将发生变化,取消第一、第二卷的划分,试卷将以专题的形式组合。
2)名著导读题将增加分值,为4—6分,分为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
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2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市中考语文研讨会,从各方面综合的情况来看:从大的方面说,今年中考语文和去年的中考语文在题型、题量和结构、分值等问题上保持一致,基本上没变化。
我还有幸聆听了许多老师的讲座,深有感触。
首先,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语文老师,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社会对学生语文的要求是什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运用语文交流,吸收优秀文化,提高思想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课程理念:获得语文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关注社会需要。
其中,精神层面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国民素质的提升,这是关键。
我想,教育的功利性,目光短浅的应该教学,实在是背道而弛。
尽管这与现实的中考矛盾重重,但不妨碍我们倡导新理念。
做“大师”,不做“匠人”。
其二,对于初中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则可,合作探究,则不必太过于纠结。
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安静思考、文思飘扬的情境,有静心,有耐心,不浮躁,才能提高真正语文素养。
想想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正是如此。
当思维火花在课堂碰撞,又能冷静表达时,效果是最好的。
其三,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兴趣和习惯。
语文是不能速成的。
积累的习惯与愿望,对语文学习而言,相当可贵。
从教语文二十多年,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根本!试想,缺失兴趣的语文教学,还能走多远?就像中考复习,题海战,实在是得不偿失。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的写字教学不能丢;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教材为本,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注重学法指导,适当训练提升,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践行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质。
开辟语文的自由天地。
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3本次学习的过程与感受,刘燕老师已经在其个人工作室中做了详细的介绍。
在此,我将学习到的内容整理归纳,呈现给老师们,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以启发和帮助。
一、新课标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应进一步明确语文的交际工具性,重视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强调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多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中学语文课堂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
三、注意新课标中增加的新内容。
初中7至9年级增加14篇:《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木兰辞》北朝民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黄鹤楼》崔颢;《卖炭翁》白居易;《渔家傲》李清照;《南乡子》辛弃疾;《满江红》秋瑾;《庄子》一则;《礼记》一则;《列子》一则;《与谢中书书》,陶弘景;《湖心亭看雪》,张岱;《河中石兽》,纪昀。
减少两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观刈麦》白居易。
四、作文要写自己的话,教师要教会学生像人一样的说话。
切忌学生作文堆砌古人、古诗和名言。
内容假大空,千篇一律,无病呻吟。
初中阶段的作文,能流畅地把事情讲清楚即可,要写自己的话。
谷教授举例:一个学生一年写了56篇作文,全都是罗列李白、陶渊明和苏轼,但每次都能得高分。
这样下去,是很可怕的。
五、课改的推行是举步维艰的,甚至是悲壮的。
吕叔湘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一把钥匙,教会他动脑筋”。
但是,应试教育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课改没能真正落实,学生的负担反而更重了。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满堂灌”的课堂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语感,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占90分的阅读和写作,而不是只盯着30分的基础知识。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实践能力。
六、课改可以给枯燥的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潍坊的课改经验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借鉴。
他们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学生对初中语文的认同度很差,认为语文课“没意思”“背诵太多”“死板,师生不互动”“课文枯燥”……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语文课堂的弊病:“一篇三分钟即可读完的课文要讲三节课,一本三天即可读完的课本要学半年”针对这些问题,潍坊的做法是:“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
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约出了宝贵的时间学生们大量的阅读。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语文的成绩更好了,关键是,语文的素养提高了。
聊城课改的经验也是围绕“读写”展开,提出了“读书使人高尚,写作使人善良”的口号。
重新编排语文课:教材基础课,阅读课,阅读交流课,随笔交流指导课。
七、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教师的美丽在于激情。
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教学兴味索然。
26号下午的三节课,让我们惊叹于三位教师的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深厚而文学底蕴和澎湃的激情所折服。
我的拙笔不能形容听课的感受,请大家在网上搜索“乐陵陈万太视频”和“临沂二十中学刘晓凡”,亲自感受他们的魅力。
我的体会总结为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是幸福的。
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4今年秋天,我有幸来到了古城徐州,参加为期两天的“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
两天的时间虽然不长,我却受益良多。
于永正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教师。
他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景仰却容易接近。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在教坛上勤恳耕耘了几十年的老教师,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治学君子。
毕业十三年来,我一共现场听了于老师三次课。
第一次,记不清具体的年月了,在灌南,于老师上的是《小稻秧脱险记》。
当时的我是一名新教师,是个彻底的“门外汉”,根本不知道如何上课,正为如何上语文课发愁呢,加上我实习阶段从未接触过语文课,所以更觉得无从下手,不知这简单的文章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可是当我听了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课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朴实自然、充满情趣!当他的学生一定很幸福吧!我也要当他这样的老师!让孩子爱上语文,幸福快乐的上语文课!课后,我激动地跑到台上,拿着他的一本书请他给我签名,捧着这本心爱的书,我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更是把从于老师课堂上学来的招式“如法炮制”,用在我的课堂上,可是奇怪的是,效果却远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不能进入情境。
我反思,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只是看到了“形”,没有真正领会于永正老师的设计意图,所以只能“东施效颦”,“难看”是必然的。
不管怎么说,这次的听课点燃了我对语文的激情。
我期待着能再一次听到于永正老师的课。
几年后的海头小学,我再次有幸听到了于永正老师的课。
那次他上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相比第一次,经历了十年的教学实践,我已少了最初的浮躁和狂热,多了几分沉静与思考。
我不再着急记录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而是思考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意图,并与自己平时的教学作对比,努力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比,真的比出了不少问题:学生的读写指导不够扎实,课堂上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对待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没有深入钻研,不能敏锐地捕捉并机智地解决课堂上的生成等等。
想到这些,我不禁冷汗直冒,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课后,我买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于老师提笔给我签下了“大法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书二0一0年春”这几个字。
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5xx月xx日至xx日,我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共观课5节,听讲座3个。
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语文视野,让我看到了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与实践。
在专家的课堂示范与思想引领下,我只感到学习——提高——修炼教师基本功,是当今教师的必修课。
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一、语文课堂是情智教育。
主要体现在曲晓芸老师所上的观摩课上。
她所执教的是古诗《乞巧》。
她的课堂更是“情”的引导,“智”的生成。
她的课犹如舞台上演出的评书,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声断气不断,课堂中无不体现曲老师尊重学生的情感;既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极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听者无不感叹: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精神享受哇!这也告知我们:语文课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