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钓基础知识

海钓基础知识

●进入初春后,黑鲷就快进入产卵期了,在黑鲷的产卵期,瞄准大型黑鲷,是怎么回事儿啊?釣心:冬季,远洋深场中的黑鲷会沿着暗礁、海沟等向浅场移动,在那儿作产卵准备。

由于黑鲷个体的差别,这个产卵期一般从2月下旬一直持续到5月为止。

越是大型的黑鲷越是会在初春的早期,为了确保产卵场所,迎接雌黑鲷的到来,先行接近浅场。

越是大型的鱼越是对水温机敏。

它们会比中小型鱼先察觉温度的変化,它们这是为争夺产卵的场地而采取的行动。

从鱼卵孵出的稚鱼容易生存的海流、岩礁地帯、海藻类等有障害物、水泥石块等鱼食多的场所,强有力的大型鱼率先进入,确保一个环境良好的产卵场所。

●这就是在这一时期,我们的钓点要瞄准海藻类密集的地方、海底散布着暗礁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釣心:因为这些钓场基本上都是有潮水流动的,产卵前后水温安定的地方。

因此选择大的湾内、洋礁中浅滩周围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为好些。

我们参看图1来说明吧。

因为是在礁滩,海底都是岩石。

可以假定能够生长海藻类,形成一个藻类场。

从位于南侧的位置A的钓座,乘着潮流钓黑鲷,应该能中鱼。

●因为是春天的黑鲷,印象中应该是缓流的地方比较好,可是现在听您这么一说,觉得即使是在水流中钓也不错吧?釣心:是啊。

并不限定在缓流处,首先是要在有流的地方寻找潮水的分界线,潮水的流向有变化的地方,并且还包括礁滩边缘,都可以的。

在潮水分界线的海底也有暗礁、海藻类的,当然是较好的地方。

●是否所有的钓场都能找到潮水分界线呢?釣心:只要是大海,不论是礁滩、还是防波堤的外侧等,总是会有潮流的,那么有流的地方总是能找到潮流的分界线。

一开始可以先在潮水笔直流的地方找找看,这样能够读懂一个水流的大概。

然后就是看水流有变化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向也是会改变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礁滩的突出部分,潮流湍急,附近就比较容易出现分界线。

潮水的流动受到月亮周而复始的引力的影响而发生。

海水总是追着月亮走。

然后潮水总是会在什么地方受阻,然后便改变流向。

在观察海面的时候请注意这些问题,在向你靠近的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境地里会形成一些浮泡带,这些浮泡应该是沿着潮流漂着的,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分界线。

(请参照图2)到了钓场,先请看一下周围的海面。

我想马上就能知道潮水的分界线的。

不管是礁滩还是防波堤,条件是相同的。

特别是钓场的突出部、拐角处,很容易形成潮水的分界线的。

那里有钓点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那么,能否向您请教一下对那个潮水分界线的攻略方法呢?釣心:要说钓分界线的最大的有利点就是,控制钓饵不需要太上心就能解决问题。

潮水相撞以后会形成“流”的地方,自然鱼饵也多,潮水相对来说能把它们集中起来,因此就比较好钓。

在海底有暗礁,周围有海藻类生殖,黑鲷存在的概率就会变高。

(请参照图1)潮流合流的地方④、⑤就是分界线。

如果有两个人以上出竿的话,从A的钓座交相投入钓组,在钓饵最有效的分界线处,相互交替着让其漂流,漂到一定的时候再从最初的那个点开始,反复交替。

用这种方法攻略分界线,最为有效。

●在分界线的地方,交替着一边漂流一边钓吧?在分界线钓黑鲷用哪一种钓组比较合适呢?釣心:细身型的,小粒型的浮标比较容易被波浪吞掉,因此是用稳定性好的浮标较好。

形状是有肩张着的那种类型,能够乘风破浪,似乎比较适合于攻略分界线。

请参照图5的钓组图。

“潮目SP”就是考虑到在分界线钓而设计的。

因此也可以说是最适合在分界线钓的浮标。

我觉得在灵敏度方面细身型和小粒型的比较好,是否牺牲这些有利的因素,也还是使用吸附潮水性能强的浮标为好。

不过,使用细身型、小粒的浮标,同样能够很好地将其顺着潮水的分界线漂流的人,那当然是没有关系的。

然而,对于有风有浪的时候没有把握操作母线的人,一开始总是用沉甸甸的、稳定性好的浮标,从而使整个钓组趋于稳定,比较容易钓一些。

●使用的浮标一般浮力为多大的比较好?釣心:一般是随着水深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是一根钓竿长度的水深,我想一般是用3~5B。

水深在8米左右的,用5B~0.8号的也就足够了。

如果是10米以上的可以说用1号浮力的比较好使吧。

●对于瞄准潮水分界线,在其它方面还有哪些要注意的?釣心:中鱼后,黑鲷常常会钻进海藻的丛林中。

因此子线至少要用2号的,不要放出多余的线。

如果使用水中浮标“TANGSTEN SINKER”,就能使钓组快速下沉,这是有“流”之处必携的一款。

“TANGSTEN SINKER”,体积虽小但很重,在有“流”的地方,作为水中浮标能够切实追踪水流。

●请给我们讲一讲有关诱饵的打法以及钓组的最佳投入时机吧。

釣心:好吧,还是使用图1来讲解吧。

钓座是A。

一开始用散打的方式在图中的①处打2~3次诱饵。

然后、在②的地方投入钓组。

钓组在有少量流的地方③处放倒钓竿尖,然后将钓组绷紧一次。

在那前面与被拉出去的潮流合流点④处有潮水分界线的话,将钓组漂流的那儿以后,就让它停在那儿,然后使钓饵上下动起来。

假如没有反应的话,再稍稍往前面一点的分界线⑤的地方漂流,再找找看。

假如有黑鲷的话,应该会出现一些反应的。

然后就是重复这样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南极虾两砖块(6kg)混合饵二袋,差不多就是一天的使用量。

南极虾让其保持原状,然后和混合饵拌在一起。

让这些诱饵引起黑鲷的注意,向黑鲷显摆其魅力,然后再瞄准它。

还有,味道也很关键,所以有时候也加一些液状的集鱼剂搅拌在一起。

●不一定仅限于礁滩,初春的防波堤也是很钓得到鱼的。

如果是在防波堤钓黑鲷的话,又该如何是好呢?釣心:防波堤的立足点是很好的,水深也不是太深,可以说是比较容易钓的钓场。

(图3)在防波堤也和礁滩一样,尽量以潮水分界线为中心钓,不过在防波堤,海底与其说是岩石,不如说是以泥沙为主。

在泥沙部岩石作为障碍物散布在它的周围,如果有潮水分界线的话,那必定就是一个钓点。

反过来说,即使有潮水的分界线,但海底是平平的泥沙底的话,黑鲷也是很难栖息在那里的,用陆地来打比方的话,就如同是有穿堂风的地方。

●潮水的分界线虽然很重要,但过分看重这一点也是不行的,是吗?釣心:是的。

所以说,一面钓着分界线,一面要观察海底是否有岩石起伏的地方,渐渐向上隆起的地方是在哪里,对这些一直要很注意的。

如果在钓分界线的时候,没有鱼讯的话,诱饵的打法、漂流方法的变化等都不起反应的话,那么果断地放弃就显得十分重要。

海底有变化的地方、防波堤的边缘、水泥石块的缝隙等处都可以先瞄准着试试看。

●那么钓组和钓法有什么不同吗?釣心: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改变。

像图4那样的水泥石块的边缘,在钓的时候,为了避免挂钩,钓组可稍稍浮一点。

在水泥石块的间断处、或者是在它的前面钓的话,将钓饵贴着海底钓比较好吧。

诱饵沉到海底后,黑鲷就开始向下拾起诱饵来,当黑鲷向下拾饵吃的时候,把钓饵切实放到海底的方法就比较有效了。

在防波堤钓黑鲷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假如并没有下雨,然而潮水却很浑浊的话,那就说明此时那里的浮游生物很多。

这种时候能钓到黑鲷的概率会变得很高的。

咬铅的用途咬铅的用途十分单纯:控制浮标残存浮力和调整线系状态。

但许多人对这玩意究竟该如何配置,还是有很大的疑问。

控制残存浮力不难理解:想要把浮标看得清楚些,就得保留较多浮力;想让它沉一点、敏感一点,就得将配铅调重些。

实在没把握时,咬铅还可以慢慢加,直到浮标露出水面的长度符合你的要求为止。

调整线系状态可不一样,虽说调整的原则就是让钓组伸展开来并能适度倾斜,但自然环境的变量那么多,钓组沉在水里又看不真切,谁知道加几颗咬铅、每一颗有多重、加在什么位置才恰当?经常听到一些矶钓高手们故弄玄虚地说:加咬铅对技术要求颇高,必须把潮水流向、流速、风力、风向、浪况、钓场环境、钓棚深度、目标鱼种、当天咬况、用饵种类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否则必会弄巧成拙。

结果使每一名初学者都听得一头雾水……但不幸的是——事实还真的如此!如果您不对下竿当时的各种状况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是胡乱地把钓组绑起来往海里一抛,就认为鱼大概会来咬了,要是有收获才怪!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咬铅用得恰当,钓组入水时也往往会呈现咬铅先沉、钓钩随后以及浮标跑得快、钓钩漂得慢等情况,因此要谈所谓的咬铅配置方法,就必须了解:这要与操竿控线技巧互相搭配,才能发挥完整功效。

这么说来配咬铅的学问真的很深奥难解?倒也不尽然,只是因为鱼是活的,自然环境变化又那么复杂,所以钓鱼活动注定没有办法套公式。

换句话说,若有人打算* 背公式钓鱼,那奉劝阁下还不如趁早改打高尔夫球比较实在——至少小白球是无生命的、没有脾气、自己不会乱跑,也比较容易掌握些,不会害你白花一大堆冤枉钱。

配咬铅虽无公式可循,却有些基本原则不难掌握,譬如说最简单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你希望钓组不要太漂时,就需要用咬铅(有时会用到好几颗)来使子线下沉;若是垂钓游速快且泳层变化较大的鱼时,原则上咬铅越少越好。

还有,咬铅有各种不同重量,当你在钓组上把越重的咬铅加在越接近钩子的位置时,就越容易造成浮标跑在前面、钓钩拖在后面的情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的表层流速较快、深处流速较慢,浮标的体积较大、比重较小,易受流水推动,而咬铅刚好相反。

故只有少数特殊情况下会如此搭配咬铅。

不知有没有人想问:使用长标的各类钓法,都是以集中负铅且子线上全无额外重量的“垂直钓组”为主,为啥浮游矶钓独独不同?事实是,并没有人规定丹锥不能搭配垂直钓组,只不过阿波钓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一个基本的钓组组装概念——尽量选择所能用的最轻巧的浮标、咬铅能少用就尽量少用、钓组必须在水流中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

因此我们极少听到或看到关于垂直钓组的介绍。

最基本的垂直钓组就像一般的筏钓黑鲷那样,母线末端直接绑一颗足以平衡浮标的转环铅,下面再接上短短的两条子线即可。

有一种组合是母线下接转环,然后接一段约0.75米~1.5米长的中继线,中继线末端绑一个转环铅,之后再接绑长度各为45厘米和1米的双子线,最后拴上钓钩。

这里面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假如母线为4号尼龙线,中继线可用3号碳纤线,子线则可用2.5号以下碳纤线;丹锥假如用的是1.5号,转环铅就用1钱~1.2钱,并在母线末端转环的上方夹一颗咬铅,以调整浮力。

这种钓组可有许多变化,例如可把转环铅位置改到母线末端,而将中继线衔接子线的工作交给小转环,让双子线更活一些。

或者将转环上方咬铅移到转环铅上,使钓组更加垂直。

还可以把转环干脆也改为转环铅,但重量不一定与下方转环铅一样,只是将整颗浮标的浮力分散由两个转环铅来承担。

另外中继线和子线的长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中继线可以长达3米,但子线则可短到只有二三十厘米。

总而言之,这一切都须视环境状况和垂钓需求而定。

接下来我们就尽量依鱼种、钓场特征、环境变化等状况来将垂钓需求条例化,以便说明各种不同的咬铅搭配方式。

但是——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些都是“原则性”用法。

既然是“原则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钓友切勿以公式视之!一、应付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所谓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是指“青物”类而言,这类鱼多在海水上层活动,身躯呈流线型,泳速快,以掠食性为主,代表鱼种如拉仑、青魽、红魽、烟仔虎、花飞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