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功能规模及布局 (2)第三章土地利用控制 (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第五章城市交通规划 (4)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4)第七章城市设计导则 (7)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9)第十章附则 (9)附表一土地利用汇总表 (10)附表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强化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管理,优化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使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带双碑-井口段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特编制《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带双碑-井口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重庆市加油(气)站布点规划(2005-2020)》、《重庆市都市区邮政设施专项规划(2008-2020)》、《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重庆市双碑组团A、B、C、D、E、F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沙坪坝组团A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对《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意见的函》(建规函[2008]261号)、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规划范围为:东至嘉陵江,西以遂渝铁路为界,南起磁器口古镇,北至规划井口水厂。
第四条在规划范围内开展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设计、管理及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文本中第十、十二条、十三条、十五条、十六条、三十九至四十五条及分图图则中确定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公共绿地面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为强制性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其他一般技术性内容可根据按法定程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按相关规定程序优化调整。
第二章功能规模及布局第六条功能定位沙坪坝中心城区的拓展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走廊和人文功能提升的交汇区,展现秀美嘉陵江景致的重要区段之一。
以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产业为主线。
第七条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66平方公里,岸线长度约11.6公里。
规划居住人口约为22.5万人。
总建筑面积控制在1210万平方米。
第八条规划结构规划区呈“一轴、三带、十二指”的总体结构。
一轴即沿渝碚路(212国道)的城市发展轴;三带即由西向东的纵向分布的生态宜居带、综合功能带、滨江休闲带;生态六指即楔入规划区的六条生态绿廊;活力六指即规划能带动周边地段建设的六处相对独立的开发活动,分别是文化主题公园、产业配套服务区、井口古镇、区级体育中心、片区商贸中心和南部社区服务中心。
第九条用地布局居住用地: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
保留、梳理现状居住区,渝碚路以西规划建设生态住宅区,渝碚路以东建设较大规模的配套居住区,中心地带发展商住区或商务社区。
规划中学6所,小学9所。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保留现状井口镇政府、南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井口派出所;在南部规划综合的片区中心,北部规划产业配套服务区;拓展重庆工商大学分校;在大竹林大桥南侧规划区级体育中心;保留井口卫生院、嘉陵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
工业用地:保留低压开关柜生产基地,其他现状工业企业全部退二进三。
市政设施用地:原址保留南溪口加油站、磁童路加油站、航油加油站、双碑加气站,规划加油加气站1处;保留井口水厂、小屋基加压站,拓展井口污水处理厂;保留现状井口、远祖桥110KV变电站、嘉陵变电站,规划经济村220KV 变电站;保留现状2处配气站及进出管线。
轨道交通一号线从规划区南部穿过,轨道交通双碑北站、双碑南站位于规划区内;预留轨道交通十六号线通道。
结合轨道交通双碑北站规划双碑公交枢纽站场,规划公交首末站5处,规划消防站1处。
绿地:东西向规划控制六条沟通嘉陵江、中梁山的生态绿廊,南北向利用保留山体、江河沿岸以及必要的防护绿地形成城市生态绿带。
沿几条绿化廊道规划文化主题公园、南溪口南公园、挂榜山公园等3处大型公园。
具体用地指标详见附表一《土地利用汇总表》。
第三章土地利用控制第十条“紫线”、“绿线”、“黄线”、“蓝线”控制规划规划范围内“紫线”、“绿线”、“黄线”、“蓝线”按照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划定和控制。
第十一条用地控制指标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兼容性等控制指标详见分图图则《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第十二条建筑限高规划重点控制一线滨江地块的建筑高度,限高24米,局部地段控制为50米。
其余规划地块的建筑限高为一般控制要求。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保护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优秀近现代建筑——原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教学楼(现重庆工商大学分校图书馆)进行保护。
第十四条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区内地下空间利用应符合地下空间专项规划要求。
除相关规划确定的防灾避难场所及其他规定不可建设的地下空间外,广场及绿地下可适量建设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量及布局方式根据后期具体规划设计方案确定。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五条区内规划小学9所(总用地面积19.20公顷),中学6所(总用地面积26.20公顷),幼儿园21处;保留现状医院3处,规划社区卫生站15处;规划区级体育中心1处,保留嘉陵体育场,规划社区体育活动场地25处,文化活动站15处,农贸市场11处,居委会16处,保留井口派出所、詹家溪派出所;规划公交首末站5处,公交枢纽站场1处,轨道交通1号线站场2处,规划社会停车场28处,变电站4处,垃圾转运站1处、收集点28处,公共厕所30处。
配套设施所在地块及设置要求详见附表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第十六条规划范围内按照城市主干道划分七个街坊:双碑A、双碑B、双碑C、双碑D、双碑E1、双碑E2、沙坪坝A。
在同一街坊的同一单位权属用地内进行较大范围成片开发时,地块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占地、建筑面积不减少和符合设施服务半径的前提下,在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中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章城市交通规划第十七条本规划范围内所有规划道路、轨道坐标、标高、半径等技术指标为下阶段设计的指导,规划管理以最终通过论证的工程设计技术指标为依据,并将其成果纳入控规动态维护中。
第十八条区内城市快速路、城市干路为刚性道路,对其调整应按相应的法定程序进行。
区内部分支路为弹性道路,在保证整体道路结构和接口的前提下,道路线形、路幅宽度可做适当调整。
弹性道路与刚性道路划分详见道路交通结构图。
第十九条对外交通保留范围内现状铁路线;规划将井口作业区和原特钢厂码头逐步改造为游船码头,结合井口古镇新建游船码头1处。
第二十条轨道交通1.规划轨道交通1号线在规划区内由南向北敷设,在远祖桥附近折向西穿越中梁山;规划轨道交通15号线由江北经礼嘉大桥向西敷设,在井口北部折向南,在规划区中部与1号线相连。
2.地下区间线轨道中心线两侧各56米、地下车站两侧各62米内;地面和高架区间线轨道中心线两侧各36米、高架车站两侧各42米内作为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
在轨道交通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均应征求轨道交通建设主管部门意见,以确保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
3.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规划2处轨道站场用地。
在满足轨道建设相关技术规定要求的前提下,若需采用复合式开发建设方式,用地可兼容商业金融性质。
4.轨道站两侧用地需保证轨道站修建的需要,并预留轨道车站出入口位置与通道,相关地块需预留轨道站冷却塔、通风口及相应管道的位置与通廊。
第二十一条城市道路1.规划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城市快速路(红线宽54米,双向8车道)、城市干路(红线宽34米,双向6车道;红线宽22米-32米,双向4车道)和支路(红线宽16米,双向2车道),主体骨架为“五纵十六横”布置。
2.规划快速路、干路与支路最大纵坡为3%、8%。
第二十二条交通设施规划停车场28处,规划1处公交枢纽站场,规划5处公交首末站。
停车场可与周边地块共同建设、统筹布局,在保证规划用地面积不变、进出方便、交通顺畅的前提下,其地块边界和位置可作适当调整。
第二十三条道路规划指标规划范围城市道路(含红线16米宽的城市支路)总长约101公里,道路网密度9.45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第二十四条电力工程规划1.电源在规划区地块D1-3/01内新建1座220千伏经济村变电站,规划主变容量按2×18~2×24万千伏安设置,占地面积为1.76ha,220千伏经济村变电站电源进线开π于220KV陈竹南北线。
在规划区内保留现状3座110千伏变电站,将现状专用110KV嘉陵变电站改造成110KV公用变电站。
在规划区周边另新规划有110KV二塘变电站、110KV 先锋街、110KV双碑变电站,则规划区内10KV电源取自现状3座110KV变电站和周边现状110KV石井坡变电站及规划110KV二塘变电站、110KV先锋街、110KV双碑变电站。
规划区及附近110KV变电站的110KV电源取自现状220KV凉亭变电站和220千伏经济村变电站。
2.负荷规划区电力负荷预测为18.0万千瓦。
3.供电网络规划区采用四级供电模式: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10千伏开闭所→10/0.4千伏配电房(或箱式变压器)。
4.开闭所规划区视负荷具体情况设置20座公用10千伏电力开闭所,分别位于地块A03-2/02、A12-3/02、A13-1/02、B32/02、B37-1/02、C4-4/02、C10-3/02、C11-1/02、C15-3/02、D2-2/02、D4-1/02、D14-1/02、D20-1/02、E4-4/02、E13-1、E18-1/02、E27-2、E45-1/02、E53-1/02、A03-04/02内。
每座电力开闭所的建筑面积按300平方米控制,其具体位置实施时可视建筑布局具体情况在本地块内作适当调整,宜附设于建筑物内。
负荷超过2000千瓦的工业用户,由变电站出10千伏专线供电,不经开闭所。
5.电力线路敷设规划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全部规划入地敷设,电缆沟沿道路人行道设置,同一走向的中、低压电缆要求同沟敷设,高、低压电缆不同沟敷设。
保护、控制现状及规划高压线走廊(含防护隔离带),对现状架空电力线及杆塔位,以实测坐标控制;规划架空电力线及杆塔位按规划预留走廊进行控制。
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按《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有关条文执行:建筑物与35~110千伏线路边导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0米、与220千伏线路边导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5米。
第二十五条通信工程规划1.市话需求量估算根据《城市建筑物通信设施设计标准》,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规划区电信规划的标准为:有线电视普及率为100%,市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00%,选取各类指标如下:住宅: 1.5线对/户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用地: 1.0线对/50m2(用地面积)行政办公用地: 1.5线对/100m2(用地面积)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用地: 1.0线对/100m2(用地面积)中小学、市政设施用地: 1.0线对/200m2(用地面积)工业、道路广场、体育、绿化、仓储用地: 1.0线对/500m2(用地面积)整个规划区预计市话总需求量约13.4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