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作品中关于中国形象、中国元素的描述及评价
——《喜福会》
摘要喜福会是每周一次的聚会,这四位年老的母亲虽然生活在美国,讲英语,努力融入西方社会,对于自己在中国的过去避而不谈,然而内心深处,她们认同的文化仍然是自己的母体文化。
于是她们在喜福会上同与自己一样的东方人聚在一起,穿中式服装,品尝中式菜肴,打麻将,用中文聊天。
她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存在是有很清晰的认知的。
然而她们的孩子,四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对于母亲口中的中国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她们甚至不会讲中文。
女儿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她们认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要自己掌控人生。
关键词文化冲突心理障碍双重性写作技巧
正文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
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4个历经不幸与苦难的女人从中国大陆辗转到美国,在那个她们心目中的天堂国度定居、结婚,生下第二代移民。
她们坚定不移地想要抛开不幸的过去,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像西方女性那样拥有独立自由的人生。
母亲们热心而又执着地规划女儿的生活,然而她们的孩子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长成的新一代移民,她们与母亲对抗,希望母亲退出自己的生活。
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东西
方文化一次次的碰撞,尝试着互相渗透着,彼此认同。
一、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喜福会》中描绘的中国社会大部分是停留在解放前战火纷飞、贫穷破旧的年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吴素云经常向女儿吴
精美讲述的桂林故事中的场景,“每日每时,都有成千上万的
难民涌进城里,簇拥在人行道上,四处寻觅栖身之所……人人
都往人行道上吐痰,大家都在肚子,身上都散发着一样的浊
臭……他们用手挖鼻孔,擤鼻涕,又用擤鼻涕的手去推搡旁边
的人,龌里龌龊的。
”《喜福会》中的旧中国不仅是充满战乱
的社会,更是残酷迫害女性的父权制社会。
映映的前夫粗俗不
堪,而且到处沾花惹草,她因无法忍受只能怀着内疚打掉胎儿,肚子搬到乡下住。
而龚琳达在两岁的时候便由父母安排定了娃
娃亲。
最可悲的是许安梅的母亲,被富商吴青强奸后,不但没
有得到家人的同情与安慰,还走到家人额度的咒骂,被绝情地
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她只能给吴青当了四姨太。
然而,她在
吴家根本没有地位,吴青很快就另有新欢,娶了年轻的五姨太。
而她的亲生儿子却被阴险的二姨太抢走。
为了保护儿女在吴家
的地位,她利用吴青和二姨太对鬼的报复的恐惧。
但最后选择
了吞鸦片自杀。
在对中国形象进行批判的同时,谭恩美在内心社会深处也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意识。
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一
集对美国主流社会种族歧视的强烈不满,使她在创作中充满矛
盾和冲突,也在很多方面颠覆了西方白人文学中所描述的中国形象的套话。
虽然她可以描绘了中国母亲的迷信、落后、难以捉摸,但是她同事也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女性“逆来顺受、脆弱、沉默”的刻板印象,塑造了坚强能干慈爱的中国母亲形象。
二、写作技巧
1、章回体形式的运用
《喜福会》共有“千里鹅毛”、“道道重门”、“美国规则”、“西天王母”四个主题,每一个主题下又分别描写饿了四个不同的故事。
四对母女,八位女主角跨越了时空的限定而轮番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组成了全书十六个章节,章节与章节间又紧密结合,好不脱节,互为铺垫,护卫延续。
主人公们讲故事的顺序也自然地沿用了《喜福会》中所特有的富含中国元素的娱乐方式—麻将的排序方式(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
作为小说主线“喜福会”把所有的链条完整而无误地链接起来,以上诸元素的存在表明《喜福会》具备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基本特征。
所以,《喜福会》是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美语版章回小说的完美结合。
2、双语对白
《喜福会》中除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外,还在小说的语言创作中引用了“双语对白”。
这里所说的“双语”不仅是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中英文的应用,更主要的是还有母女间的内心独白。
母亲的语言总是夹杂着无法忘怀的母语—
汉语。
而所谓的真正的美国人—她们的女儿江浙简单而蹩脚的英语和汉语。
中文与英文夹杂,非但无法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也无法正确交换、传达信息,因此催生了母女间的陌生、疑惑、不解。
抱怨和沉默似一道道屏障阻隔了母女间的交流,相互间仅能用各自“母语”的内心独白去猜疑揣摩对方,彼此间的矛盾冲突也由最初的言语交际障碍演变成彼此间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结语华裔作家谭恩美为读者描述了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和家庭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阂及感情冲突,从而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融合。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不同的文化要相互包容存在的差异,为了国际间的沟通更加和谐,我们应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