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菌菌种繁育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食用菌菌种繁育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食用菌菌种繁育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xx食用菌菌种繁育及示范基地建设2.建设性质:改扩建仍3.建设地点:xxxx产业园xx路xx号4.建设单位:xxxx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法人代表:6.技术负责人:xxx二、建设规模计划扩建1490 m,的食用菌繁育基地,新建第三代改造型日光节能温室(棚)20栋,向农户年提供优质高产食用菌菌种82万瓶(袋)。

三、建设内容在xxxx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xx省xx科学院内建设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包括菌种生产车间、仓库、废料处理池、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及办公设施,购置仪器设备56台及其辅助材料;在示范基地建设20栋第三代改造型日光节能温室(棚)及辅助工程。

四、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为420万元。

其中,工程费用212.5万元(食用菌繁育基地141.1万元、日光节能温室71.40万元),项目仪器设备购置费用179.82万元,科技推广及培训费用8.4万元、前期工作费用5.6万元,项目建设期借款利息1.68万元。

五、资金筹措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200万元(其中,有偿资金160万元,占国家农业综曰AIT发资金的80%,无偿资金40万元,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20%);地方财政配套8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投资140万元。

六、投资使用计划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用于食用菌温室、土建88.35万元,设备投资111.65万元;省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80万元,用于项目基础设施温室建设投资35.7万元,用于设备投资44.3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14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土建、温室和其它费用投资,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土建64.75万元,温室35.7万元,设备23.87万元,项目前期费用5.6万元,项目推广和培训8.4万元,项目建设期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占用费1.68万元(见资金分配表)。

七、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1年,即200x年1月一200x年12月。

八、项目效益项目完成后,进一步丰富居n民的菜篮子,满足部分居民高档次生活需求。

年供应优质菌种82万瓶(袋),用于1800-200x栋日光节能温室,可生产优质食用菌244.8-272万公斤,平均每栋日光节能温室收入为10248.26元,纯利润为5000-6000元,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重大。

食用菌示范基地建成后,通过引种、筛选及当地珍稀食用菌(药用菌)的驯化,培育出更适合xx本地开发的优势品种。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24.62%,财务净现值291万元,投资回收期4.97年,具有较好的财务指标,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九、可行性研究的依据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 "200x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农计发[200x] 47号);3、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4、农业部关于下达200x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投资控制规模的通知,农计发【200x]37号;5、xx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一体的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示范基地。

向农户年提供优质食用菌菌种82刀瓶(袋),其中包括双抱菇、金针菇、姬菇、鸡腿菇等菇种,比常规种产量提高12-15%,商品率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详见表1-1)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背景我国食用菌生产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年总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农业总产值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超过了茶业和蚕业,己成为一项重要的农业高效种植产业。

食用菌是国内、国际市场畅销的蔬菜珍品,俗称为,山珍,。

由于食用菌营养丰富,粗蛋白、氨基酸及维生素含量高,并具有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

近年来,随着药用食用菌及其保健功能研究的深入,使食用菌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成为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21世纪议程》的既定目标,更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食用菌是大型真菌,可食用和具有药用价值的菌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能把锯末、作物秸秆的木质素、纤维素、畜禽粪便等人类和家畜难以利用的有机垃圾(或副产品)分解、利用、转化,为人类提供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保健功能食品,经它分解利用后的菌渣则可以加工成饲料或有机肥料,返回到种植、养殖业中,成为可重复利用的资源。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延长特色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产出,使农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而且把多种有机垃圾转化为饲料或复合肥料,无土栽培材料等新的资源,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食用菌产业由于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各国都很重视的新兴产业,我国食用菌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广泛应用的高效食用菌栽培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特点,更适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值低廉的国情,使食用菌生产的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制定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己成为“十五”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给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适宜西部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的珍稀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项目区位于xx高原的东北部xx省,年平均气温2. 2-8. 61C,适宜各类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

食用菌大多是喜冷凉气候的品种,最适生长温度20-30℃,当气温超过33℃以上时,食用菌停止生长,而以抱子的形态,进入休眠期。

尤其在炎热夏季,食用菌在xx地区生长良好,品质优良,而我国东中部、南方等大部分地区高温、高湿气候抑制了食用菌特别是低温型食用菌的生长,使这些地区(食用菌需求量较大)供应不足,因此进行食用菌反季节生产,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且xx地区工业欠发达,环境污染相对较少,可以进行无公害化生产。

为此,xx省政府已将发展食用菌产业列为xx省’十五,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xx省近几年来,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如双抱菇、平菇、金针菇等优势菇种的种植普及各县。

但目前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生产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其主要原因是条件过于简陋、技术滞后于生产发展,菌种退化、病毒、杂菌感染率高、生物转化率低,加上菌种混杂、有害突变的发生,杂交菌种的双亲核比例失调等,食用菌出现长势差、出菇迟、产量和商品率偏低、质量较差、子实体从生等问题。

传统的作法菌种三级四级地代代转接,菌种复壮更新跟不上。

到了出菇时,培养料中菌丝生长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温室、菇床或袋内,菌丝的菌龄生长也相差悬殊,上面的菌丝已经老化,而下面的菌丝还没布满,出菇难以集中,产品质量差,管理费用高。

菌种生产方式的落后是制约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如何扩大食用菌和菌种的生产规模,实现高质量、工厂化、标准化、周年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稳定并提高菇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防止菌种退化、混杂,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是当今食用菌生产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建设食用菌菌种繁育及无公害食用菌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为全省菇农提供优势菇种和技术规范,建立以双抱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及销售体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建立起“科技十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通过培训,使菇农掌握技术和日常管理措施并少菇农不懂技术的风险。

菇农的鲜菇产品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降低了市场风险,确保了农户的利益,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致富、增收途径,符合xx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xx特色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能够为xx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提供新的经验和模式。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出现了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

中国加入WTO组织后,随着农产品关税减让措施的兑现,使粮、棉、油、水果等产品的生产受到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销售继续低迷,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应对入世挑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是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xx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新途径,通过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珍稀食用菌新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项目建成投产后,经济效益显著,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按照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广辟增收门路。

在巩固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引导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2、是发展xx食用菌产业的迫切需要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技术优势及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有食用菌菌种研发基础和设施,实现产业化,为菇农提供优势菌种,确保菇农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采用“科技十公司十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将为农牧民提供特为菇农提供优势菌种,确保菇农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采用“科技+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运作机制,将为农牧民提供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机遇,解决因信息、资金、技术、文化素质等造成贫困的诸多问题,从而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坚定农牧民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信念,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分享与互助精神。

3、提高菌种质量、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需要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菇农的经济效益。

通过科技与信息机制,使生产与消费连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给农牧民提供优质食用菌菌种,避免农牧民盲目寻求和使用劣质菌种,解决农牧民不能及时了解市场而选种难等问题,减少了农牧户生产风险,相对增加了收入,加快了生产和销售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