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节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以达到把握信息化战争区别于其他战争的本质形态。
本节仅从观察战争要素的形态入手简述信息化战争的八大特征。
一、信息技术主导武器装备冷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金属武器装备;热兵器战争的主导兵器是以化学能为基础的火枪火炮;机械化战争的主导兵器是飞机、坦克、军舰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而信息化战争的主导兵器则是信息化兵器,更准确地说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
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作战手段、作战思想和战争进程发生主导作用的军事技术是信息技术。
战场的指挥依赖于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侦察、监视、战场评估需要各种先进的电子、光学传感设备;突击兵器更离不开各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导引技术。
信息化战争上的几乎所有兵器都是信息技术兵器、信息主导的兵器或称之为信息化兵器。
用在各种兵器中的信息技术装备方面的经费也在兵器总价值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如在坦克中占%,飞机中占%,导弹中占%,卫星中占%,指挥系统中约占%。
曾有人把信息化战争中的兵器比喻成“装载电子信息设备的容器”。
信息化技术主导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军队强大的信息化军队出现于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之一。
何种形态的战争需要何种性质的军队于之相匹配;反之,军队的特性也影响战争形态的演变。
在信息化战争中驰骋疆场的主力只能是信息化军队。
信息化军队是一支由信息化人才集聚起来的、按照信息化作战需要编组、装备和熟练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化作战理论指导的军队。
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三、资源信息化物资、能源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信息化战争以前的战争中,物资、能源的地位更为突出,是主要的战略资源。
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资源处于首要的位置,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以信息资源为目标开展的争夺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容。
信息主导了物资、能源的整合、运作和能量释放过程。
谁占有信息优势,谁就可能占有战场的主动权并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是否占有优势的信息资源,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做到知己知彼、耳聪目明、胸有成竹、军令通常,还关系到能否快速反应、精确有效地突击。
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资源信息化。
四、信息战是战争的基本内容在人类历史上的冷兵器或热兵器战争中,早已存在许多信息战的经典案例。
在机械化战争中,更是不乏以信息战手段击败敌人夺取战争胜利的精彩故事。
但那个时期的信息战仅仅表现为零碎的、局部的、短时间的,规模比较小,常常是战术、战役层次上的,或服从于火力战,其后果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是有限的。
但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战上升到了战略的位置,战争的全过程、全空间、全方位都充满了信息战。
信息战已成为战争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内容。
战略信息战、战役信息战、战术信息战、相互交叉;太空信息战、海洋信息战、陆地信息战覆盖战场;控制系统信息战、指挥系统信息战、情报系统信息战、火力系统信息战、物流系统信息战全方位渗透;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媒体战深入认知领域;电子战、网络战、斩首战、精确微型手术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金融、能源、环境所有方面。
谁夺得信息战的胜利,谁就可能夺得整个战争得胜利。
信息战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方式。
在信息化战场上,战争双方可能动用数十颗电子、照相、预警、海洋侦察和气象测地卫星,数百上千部相控阵等性能良好的雷达,几百架有人或者无人侦察飞机,电子对抗飞机,大量的地面电子侦察、监视、对抗分队,以及进入战场信息共享网络的所有单个武器平台上和单兵携带的侦察监视设备,进行一场空前规模的激烈地信息情报大会战。
通过压制、摧毁、欺骗、伪装等途径限制对方的获取信息能力,使其成为瞎子、聋子、傻子。
同时维护己方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己方突击力的形成提供正确的决策。
双方还会使用各种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火力突击兵器和隐蔽伪装技术,展开一场以限制和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的正常运作为目的的对抗,一场指挥控制系统即战争大脑的保卫战和破袭战。
目的是使敌方成为战争中的“低能儿”。
作战双方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将攻击信息迅速扩散到众多的目标,使千百万人有意无意地介入心理战战场,成为心理对抗的主体或客体,心理战能量或是被扩大或是被淹没。
媒体、政府、军队、情报部门及民众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心理战。
而目的则是使敌方成为疯子、傻子或丧失战斗意志。
双方还可组织黑客部队和其他硬摧毁设备对敌方进行网络信息战。
不仅破坏对方的军事指挥和获取军事情报,而且破坏对方的经济、金融运行、国家管理和信息环境侦收其科技情报,以达到制造混乱、扰乱经济,破坏其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的目的。
五、信息化战争的理论处于军事理论的主流地位机械化战争离不开反映机械化战争规律的军事理论的指导。
而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处于主流地位的军事理论也必须是信息化战争的理论。
否则,信息化战争就不可能实现。
六、系统对抗在信息化战争之前的战争中,由于信息技术的限制,战场上的各个作战单元往往是孤立、分散的。
战场对抗表现为各个战争主体在各时空的相对独立的对抗。
即使在机械化战争中出现了诸军兵种的合同作战,也还是属于一种松散型的战场联合行动。
而信息化战争却不同了,它是一场典型的系统的对抗。
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构成了军事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了侦察、监视、情报、通信、信息处理、决策、指挥控制、突击和战场评估的无缝化连接,指挥控制体系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陆、海、空、天一体化联合,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相互渗透,所有作战单元被整合成一个战争系统。
敌对双方进行的是一场系统之间的对抗。
七、智能化机械化战争中,武器装备基本上是一些机械构件,其自动化水平较低,兵器的运行基本上都离不开人的直接控制。
但在信息化战争中,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有了大脑、神经、眼睛和耳朵,能够自主发现目标、识别目标,自行判断、决策和处理,智能化的水平会达到极高的程度。
侦察、控制、攻击、防御、工程机器人分布于太空、空中、地面和海洋,大到海洋巨无霸机器人,小到微型侦察机器人。
数量众多的各种类型的战场机器人将逐步代替人类而步入战场。
从事侦察的无人飞机、体内植有芯片的可控感应机器昆虫、多功能的战斗机器人、高性能的导弹机器人、无人驾驶的坦克、战斗机、潜艇和驱逐舰等等,由陆海空天机器人组成的作战军团将主宰人类的战场。
目前,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都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制造作战机器人,向战场智能化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
信息化战争的智能化特征还表现在整个战争系统的自动化运行上,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场无人化战斗甚至是无人化战争的发生也不是没有可能。
八、目标控制在信息化战争之前的战争中,信息技术的落后造成信息资源的匮乏,人们对于战争的驾驭能力相当弱,无论是对于战争的手段、时空、进程、结局还是对于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的选定和处置,都失之控制。
战争的发展往往与参战者的初衷错位。
战争物资和能源的损耗、破坏巨大。
但在信息化战争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具备了相当地目标控制的能力。
信息技术使网络化、智能化、透明化、精确化成为现实,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确定对实现政治、经济目的最有利、最节省资源、又最可能实现的军事目标,采取最匹配的手段,在最关键的时机和空间,进行精确的打击。
对战略和战术目标的有效控制,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的结果,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
人们不再追求对敌人的肉体、设施、国土的全部摧毁和占有,而是对资源、信息、环境、市场、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有限目标进行适度地泯灭、改造、调整、重排或影响。
目标控制是信息化战争地明显特征。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信息化战争的演变和快速推进,这已被信息化战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史所证明。
以下对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作一些预测。
一、信息力量的竞争将愈演愈烈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将更高,围绕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化军队建设和占领信息优势高地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各国将竟相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竭力保持本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新制式的超宽带信息高速公路将不断推进,网络进攻和网络防御的能力将同步提高,信息技术将愈加主导政治、经济、金融、环境、文化、生活、生产等所有领域。
在军事领域,各国将加大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不断革新军队的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编制体制、人员培训等,尽量拉大本国与它国军队信息化能力的距离。
黑客部队、天军、网军、机器人军团、世界舰队、太空星军、斩首部队、媒体部队、隐身部队、精细手术刀部队、机器昆虫等新型部队将层出不穷,迷你型、全能型、智能型等信息化部队不断创新。
各国在信息力量、信息方面的竞争将白热化。
二、作战方式和战争形态将不断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和政治战略需求的变化,信息化战争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战方法。
战略心理战、网络系统战、全元总体战、太空绞杀战、掏心战、瘫痪战、隐形战、至盲战、点穴战、无人战、精微战、间隙战等等作战方式接踵而至。
同时,新作战模式相继登场,信息化战争频繁“变脸”,也使其整体战争形态不断调整和演变。
战争的规模将趋小,以天、小时和分计算时间的战争可能一再发生;物资、能源的消耗战将逐步让位给物质、能源的控制战;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的转化,以及军事人员和非军事人员的转换将有新的表现;围绕信息资源展开的争夺战将日趋激烈。
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演变将是迅速和明显的。
三、人类的战争能力将持续提升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使战争体系的效能不断提高,人类的战争能力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一战场感知力持续提升信息化战争发展以来,由于雷达、声纳、地面传感器、侦察飞机、侦察卫星以及装载在武器平台上的观瞄仪、测距机、告警机、望远镜、夜视仪、火控雷达等大量先进电子侦察监视技术的运用,战场感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战场感知力还会持续提升。
一个从声频、电频到光频,从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频谱、全方位、全时空的侦察监视体系,将出现在战场上,各种目标的性状和变化都可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中。
对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战场将更加透明。
(二战场反应速度持续加快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和指挥控制技术使战场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高。
目前美国预警卫星在对方导弹发射后约3—4分钟就能将信息传送到国家指挥中心。
火器在跟踪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气象修正、偏差修正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体化、电子化、自动化,射击准备时间已缩短到约60秒钟,发射反应时间为5—8秒,如法制“西北风”地空导弹的反应时间为5秒。
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火炮控制系统,对同时发现的不同方向的30多个目标,只需90多秒钟就能将其全部摧毁,这比15年前的战场反应时间缩短了2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