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给学生观察》有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看周围的世界和各种现象,那么这叫不叫观察呢?读了第17条建议后,我对“观察”一词,有了明确的认识: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世界的心理过程。
观察不是只用眼睛,它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不光是调用自身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发生在你面前的人和事、情与物,才能将所观察的对象观察得透、观察得细、观察得实。
我们常常是在教学生作文时,发现他们无话可说时,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就有素材可写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生学会观察呢?
首先,要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17条建议中说,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
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母。
发展良好的观察力,可以使孩子认识世界,帮助他们在周围的环境中认准目标,对孩子的整个智力发展及个性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其次,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观察不出什么,不知从何开始?这是因为他没掌握方法。
这需要我们的指导:确定观察对象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根据不同事物,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有顺序、有层次、有步骤、有系统的观察。
比如:纵向看、横向看,看正面、看侧面,看静态、看动态,看局部、看整体等。
观察时,引导学生将“看”和“思”结合来,要不就会无所获。
循序渐进,可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
再次,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给孩子做好表率,要有持久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观察力才会慢慢培养起来。
总之,关注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就是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状况。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教会学生观察。
而且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观察,发展智力,还要在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我们期望在我们交给学生观察和发现的同时,能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三年级骆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