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五)一、单选题1. 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之一。
下图文物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能A. 直立行走B. 打制石器C. 洞穴定居D. 使用天然火【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原始人类都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挖掘。
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烧骨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能使用天然火,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图片信息“烧骨”是解题的关键,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烧骨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能使用天然火。
2. 下图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能A. 种植水稻B. 种植粟C. 从事纺织D. 饲养家畜【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原始人类都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挖掘。
题干图片信息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可以证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能种植水稻。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A. 推理B. 考古C. 想象D. 传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炎帝、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炎帝“尝遍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是黄帝的贡献,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中华文明的起源·炎帝、黄帝4. 大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以下不属于他的活动的是A. 治理黄河水患B. 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C. 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桀,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将夏朝的都城设立在阳城【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禹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启,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5.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反对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世袭制【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秦始皇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诸多的诸侯王,是天下征战不休的主要原因,因此秦始皇反对的制度是分封制。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是解题的关键,秦始皇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诸多的诸侯王,是天下征战不休的主要原因。
6.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在下列哪种材料上A. 鹿皮和虎皮B. 龟甲和兽骨C. 青铜器D. 树皮【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国之大事”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是解题的关键,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
7. 如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场景最早出现在A. 夏朝B. 西周C. 春秋D. 东汉【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是使用牛耕。
我国在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 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下列哪一诸侯国境内A. 秦国B. 楚国C. 齐国D. 赵国【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 提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的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孙子【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 有一个诸侯国的王,分别请孔子的学生子路和曾参去当大夫。
子路和曾参问孔子去还是不去?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孔子叫他快去,不想他错失了良机。
子路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孔子让他三思而后行,不想他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提倡A. 温故知新B. 因材施教C. 态度诚实D. 学思结合【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孔子叫他快去,不想他错失了良机。
子路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孔子让他三思而后行”可知,孔子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引导,说明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孔子叫他快去、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孔子让他三思而后行”是解题的关键,孔子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引导,说明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11.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得用。
”这段材料反映了A. 秦朝百姓以金玉为印B. 秦皇权为民,与民共享C. 秦朝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 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得用”可知,秦始皇自称皇帝,以玉做玉玺,玉玺为皇帝独有,这说明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 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A. 汉武帝派张骞前去大月氏B. 丝绸之路的开辟C.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 秦朝设立南海郡【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发明于A. 商朝B. 秦朝C. 西汉D. 东汉【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发明于西汉,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 创造出如下图所示体操,帮助人们强健身体的东汉名医是A. 华佗B. 张仲景C. 刘秀D. 司马迁【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片信息是五禽戏,这是东汉神医华佗创制的帮助人们强健身体的体操。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①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②缫丝、织布、制瓷业快速进步③商业贸易及城市的繁荣发展④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缫丝、织布、制瓷业快速进步、商业贸易及城市的繁荣发展;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不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④排除。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3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11分)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胡曾《流沙》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材料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西汉)贾谊《治安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1分)据材料概括该历史时期的最主要阶段特征。
(2分)(2)材料二赞颂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2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最能体现材料三的主张?(1分)该措施有何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答案】(1)时期:战国。
阶段特征:诸侯争霸。
(2)历史事件:秦王(或:秦国;嬴政)完成统一。
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措施:颁布“推恩令”。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趋势: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德文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最主要阶段特征是诸侯争霸;(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秦王扫六合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可知,分散诸侯国的力量,解除它们对中央的威胁,由此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17. 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桓公得以“九合诸侯”的主要原因。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桓公“九合诸侯”过程中提出的政治口号。
(1分)(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1分)用材料中原话指出“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
(2分)(3)材料三中的“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1分)材料三评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途径。
(2分)【答案】(1)主要因素:管仲改革(或:管仲的功劳)。
政治口号:“尊王攘夷”。
(2)“商君”:商鞅。
效果:倾邻国而雄诸侯。
(3)民族:鲜卑。
历史事件:孝文帝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4)途径:实行改革。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可知,桓公得以“九合诸侯”的主要原因是管仲改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诸侯;(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商君”是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经过变法,秦国倾邻国而雄诸侯;(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内容是关于孝文帝改革;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