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张掖市“十二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已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十二五”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农民合作社建设取得新成效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寻求联合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
我市各级组织不断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它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制度基础,同时又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制度基础。
合作社的发展坚持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具有“生产在家,服务靠社”的鲜明特点,保持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方向,有效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了农民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农村生产经营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二)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快速增加。
近几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4年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2006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推动和引导作用;2008年制定了《张掖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市农业局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张掖市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定了目标和任务,把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中。
同时采用不同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宣传工作,农业、工商、财政、税收金融、供销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为合作组织的建设和注册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0上半年,全市围绕制种、养殖、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和马铃薯、棉花、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3个,占全省总数的23 %。
入会成员3.8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9%,带动农户13.05万户。
拥有资产4.68亿元,年经营服务收入5.8 亿元,纯收益1.56亿元。
(三)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的领域逐年扩大,生产服务范围已扩展到种植、畜牧以及加工、储藏、运销、技术信息和农机作业服务等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依托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新的产业组织格局,有效地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效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
(四)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我市通过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产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供销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从创办主体看,依托农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兴办的占80%以上,通过统一生产标准、质量检验、加工包装、市场价格、实施同类专业合作社横向联合,整合市场资源、扩大竞争优势;通过运用土地入股办法,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的前提下,把土地以契约形式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民参与管理,实施规模扩张,提高土地效益;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大范围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
(五)扶持力度逐步扩大。
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2004年—2009年,争取实施了3个部列、25个省列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55万元。
一批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1个合作社被录入全国典型集,有8个合作社被授予“全省百强合作社”称号。
有11个合作社列为“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二、“十一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是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
部分合作组织经营运作、事务管理、帐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有的虽然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日常运作包括重大事务决策往往个别人说了算,不按《章程》办事;一些合作组织没有独立的财务制度,财务不够公开,利益返还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带动力。
二是自我发展能力还不足。
合作组织成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带头人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较低;一些合作组织还没有必要的办公场所、收购场地和仓库等基础设施,缺乏及时准确收集发布信息所需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一些合作组织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商标,缺乏原产地保护意识,影响了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三是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强。
合作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部分产业规模小、辐射面窄,合作经营的有效半径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围,跨乡镇、县区合作的较少,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市场经营组织功能还较弱。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
尽管目前国家和省上都制订一系列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受益面还很小;金融机构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借贷门槛较高,合作组织通过融资实现借力发展的难度较大。
三、“十二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建设现代农业的理念,按照“发展与规范并重、规范优先”的方针,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在较短时期加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基本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指导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原则。
农民自主创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不限形式、规模、产业和区域,农民需要什么类型,办成什么规模,采取什么合作形式,都由农民自主选择。
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二是坚持多形式发展原则。
引导和指导农民不拘一格,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挥农村能人(大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社、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在资金、技术、信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起或参与领办,多形式发展。
三是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办社的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产业为基础,并为产业发展服务。
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性和经济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重点区域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农户。
四是坚持服务效益并重原则。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增加社员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普遍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合作社工商登记总数达到800家以上,入会社员数15万户以上,带动农户50万户以上;使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成员收入比当地未入社农户高20%以上。
示范社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商标注册率达到90%以上,生产生鲜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达到50%以上。
——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
每个县区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作基础扎实、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合作社培育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15个,市上从县级示范社中择优培育市级示范社25-40个,市级培育推荐省级示范社30个。
市县财政要每年对示范社进行资金扶持,并积极争取省级财政项目扶持。
——五年内全市每个村根据地域和产业特色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村一社” “一乡一业”产业格局。
四、建设重点“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重点,突出加快发展、规范建设、提升水平。
全市重点围绕制种玉米、马铃薯、蔬菜、酿酒原料、肉羊、肉牛、瘦肉猪产业等,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增强组织内部服务创新,开拓市场功能,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重点建设内容:(一)分类指导,规范提高——加快培育一批。
鼓励、引导各类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生产大户、经营大户、经纪人、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技术人员等,发挥优势,组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研+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行模式,让更多的农民介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效益。
——积极引导一批。
引导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由单一的生产技术服务型,向产、加、销、运、贮一体化经营发展。
——重点规范一批。
指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订完善章程,健全组织机构和监督机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分配制度。
明晰产权,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实现“成员拥有、成员控制、成员受益”,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
——逐步提高一批。
引导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拓宽自我服务领域,完善组织内部的“联合购买、联合作业、联合加工、联合销售”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指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生产实行产地和产品认证,统一商标,统一包装,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作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联合壮大一批。
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引导和指导同一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走联合发展的路子,扩大组织规模,增强组织实力,提高服务功能。
鼓励组建跨村跨乡跨县跨行业乃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联合组织,通过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营销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
(二)联结利益,提升合作水平一是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保证社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同时健全内部人事、财务、营销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