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的论文: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2009-12-30 13:02艺术的继承是历史的必然的,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地继承者前代的艺术,这是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其次,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规律是哲学上发展规律地具体体现,发展是普遍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在艺术上就体现为对前代艺术的创新,即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艺术进行创新。
没有创新的艺术注定没有生命,唯有创新才能给艺术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为例,早起佛教传入中国,保留了大量的印度佛教的形式内容,包括经文、雕塑、壁画等,这些文化艺术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法家文化有很多冲突之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阻,甚至无法传播。
为了适应中原文化而实现弘扬佛教的目的,佛教僧侣在佛教义理、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变佛经梵文为“俗讲”、“变文”,以中原人物原型制作壁画,仿造中国建筑构造佛寺佛塔,各种塑像也加入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诸方神仙鬼怪等,这些无疑给原本不适应中国文化的佛教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也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全盛。
艺术的范围实为广泛。
我们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年,融合了法兰西艺术气质与干邑文化的马爹利再次与艺术携手,令独具慧眼的鉴赏家们体会到了非凡的品鉴乐趣。
马爹利推崇“独具慧眼,领悟非凡”的品鉴艺术,自2004年起倾力呈现的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便是对那些在艺术世界里充满灵感与才华的艺术家们的欣赏与褒奖。
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而充满灵性的思维,也正为懂得鉴赏非凡才情的马爹利所推崇。
今年,马爹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马爹利非凡艺术盛典。
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荣膺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他们分别是:当代油画家张晓刚,当代女性艺术家林天苗,新媒体独立艺术家王功新,中国先锋雕塑家展望以及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MarcRiboud),马爹利为拥有高尚品味和独到智慧的品鉴者提供了又一次共同领悟艺术家独特艺术气质的机会。
马克·吕布:自由激情的行者马克·吕布(MarcRiboud)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行者。
在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来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
他对人性的执著和关注为推崇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欣赏,并推选为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以此来表达对这位非凡艺术家的深深敬意。
这位满头白发的摄影大师以他那锐利的目光注视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足迹遍及全球,尤其是印度、中国、越南、美国和中东;他的底片上记录着他与当地人民自然地交流;他的作品追求平实自然的玛格南摄影风格;他坚持抓拍,不干涉对象,只用现场光,其作品注重细节与内涵,平实的画面耐人寻味。
为了保证视觉效果的真实,他习惯使用莱卡M6型相机,配用35毫米的镜头,以其宁静柔顺的快门而不致惊动被摄的对象。
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摄影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报道过越南战争以及其它许多历史事件。
在1957年他发表了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
从那时起他先后6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许多事。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拍摄了很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照片,对于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与历史特色起着见证与忠实纪录的作用。
他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他用友善、温和的画面去赞美东方的和谐之美。
展望:回归物质技艺的雕塑家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展望是最早深入地思考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的艺术家之一。
从雕塑的角度看﹐展望的思考出发点是如何通过技艺来表现观念。
展望对工艺性和物质本质的执著关注使他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展望的雕塑作品希望利用物质材料的社会属性,来展现一种现代感受力。
他从物质的工艺实践中体会到了物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但是﹐他的“物质即观念”的想法并没有使他完全进入一种纯抽象的关于雕塑哲学的思考。
相反﹐则显示了他越来越关注雕塑客体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和对话。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创作有10多年历史,他常年研究各种奇石,以不锈钢的材质塑造了人工化、现代化的“假山石”,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表现城市工业化进程。
冰冷的简单重复体现出现代都市的大环境,也是他一贯的对材料语言运用充分的表现。
这一观念还引导他进行了多次的行为艺术创作,例如将“假山石”流放太平洋、到珠穆朗玛峰等。
张晓刚:负责内心的艺术家张晓刚从1980年代初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艺术界的创作前台,所以有人说,从张晓刚身上可以投射出中国二十多年新艺术发展的历史。
在他的作品里,艺术常常与“生命”、“心灵”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他相信直觉甚于对观念的探索,依凭体验甚于借助知识,注重情感而仰慕理性的光芒,因此他对生命形式不竭的追问常常会以某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流淌出来。
也正是由于他对个体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使他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自四川美院毕业后,张晓刚对现代主义表现主义艺术萌发了浓厚兴趣并参与成立了西南艺术群体,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张晓刚的艺术风格慢慢倾向于“封闭性”和“私密性”,他习惯于有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时代所处的现实,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沉重的历史。
他以一种站在人性的背面的独特视角去体验某种存在于事物表层之下的“隐藏的东西”,从个体的角度去挖掘内心,正如融合了法兰西艺术气质与干邑文化的马爹利一样,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暗含了他对历史、时间以及生死等观念成熟的认知。
张晓刚说:“生命的悲剧性和人心的孤独、惶恐对我来说就是现实。
”这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族类历史的深刻醒思。
他标志性的作品《大家族》系列油画以单纯直接、平静冷漠的形象和类型化的复制手法陈述了中国人的内心历程,也是对他和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反省和领悟。
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当代历史提供了一种具有批判视野的阅读方式。
《大家族》系列不仅是张晓刚的艺术成熟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成熟,这种成熟的含义是借鉴而不露痕迹,即在使用西方当代艺术的语言模式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感觉的过程中,成功地转换为个人的话语。
张晓刚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视觉象征,就在于他挖掘了我们的生存记忆,给中国人曾经失落的文化形象提供了回眸与反思的语言标本。
张晓刚这种“内心独白”的独特表现艺术形式与马爹利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所以这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当选为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可谓无愧。
林天苗:追逐多元的当代女性艺术家从中国到美国再回到中国,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艺术展览到装置设计,作为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代表,林天苗用她自己的感觉和生活经历去做作品,用她的个人方式来关心和发现日常生活。
法国思想大师昂利·列斐伏尔曾经指出,在现代性的表面背后,“日常,是最社会和最个人的,最坦白和最隐晦的,最普遍和最独特的。
”由于林天苗本真而又精致完美、不断追逐多元的设计精神,使她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1989年,林天苗开始了她在纽约艺术家联盟学院的学习,毕业后留居在美国生活创作,直到1995年在寻找本根文化的召唤下她又回到了她的文化故里,北京。
重返北京之后的林天苗先后举办了四次个展并设计建造了北京时尚文化新地标———冷酷如钢铁的“藏酷酒吧”和温情如绮梦的“粉酷餐馆”,为艺术对生活的介入寻求到了另一种可能。
林天苗目前依然钟情室内设计,以保持对物质感鲜活的敏感性。
同时她还计划做一些多媒介的、与实用艺术有关的作品,用经验交叉与整合激活思路,寻找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她坚信,作为一个艺术家,涉及的面越多,艺术反馈的东西就越多,创作者就变得越多元。
一个人生活得越多元,越能做出与众不同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王功新:新媒体独立艺术家王功新是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次代表新崛起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参加海外重要展览。
他是当今中国录像艺术的重要代表。
从写实到抽象,从装置到影像,他始终保持着不怠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意识,因而被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推崇为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王功新的装置作品中流露着厚重的中国情结,他本性的选用最熟悉、最富有情感的元素来传达他的视觉感受,深刻地挖掘那些对当代生存状态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把它们带入到作品中。
他的独特视角使他的作品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拉开距离,找到他自身的个性化存在的位置从而参与共同的文化讨论。
在进行实验创作的同时王功新还用“做艺术的思维做一些艺术之外的事”,他与夫人林天苗共同设计建造的LOFT风格的“藏酷酒吧-LOFT新媒体艺术中心”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在当时中国普遍缺乏超出艺术领域之外的个性化的背景下,“藏酷”成为了一个从艺术家的角度去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的典型。
艺术有其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历史的遗迹证明着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了艺术活动,而我们的祖先便是艺术家,他们作品的遗留便是艺术作品了。
参观了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种从古代走到现代社会的感觉,历史的文物让我感叹艺术的存在历史之久,因此我认为要想真正的理解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就该了解人类的艺术实践的历史。
一些考古材料证明,人类至少已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了,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基本的时间活动,人类经过上百万年的饿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这些也是以后更精细和绝妙的艺术品的诞生的创造条件了,看到一些十分粗糙的打制石器,他们在外行上和普通的石头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些就是早期人类的劳动工具,早期人类靠它来打猎维持生活,而这普通石器的制作又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无论从哪个方面这个打制石器又是有别于普通的石头,因为它比石头的效用更大,它比石头要有规则些,或许在当时的早期人类并不认为他们是在艺术创造,但是许多年以后,在我看来打制石器也可以称的一件艺术作品了。
看到新时器时代的磨制石器,这写石器在造型上具有了对称均衡、方圆变化等美的特征,这写感性美的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艺术活动的一大进步了。
历史在前进。
人类的创造又在改进,新时器时代后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仅供观赏的作品,这些又表示了艺术品不单单局限于人类的劳动工具之中,此后的一些陶制品有更多的是供观赏的,这些创造活动又被认为是在消耗过剩劳动力,进而提出“游戏”艺术起源学说。
在以后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