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李春玲2012-8-19 14:40:53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传统的社会分层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分层(如收入、财富)和工作领域中的区分(如职业、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等),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把消费分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文化消费品日益丰富,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消费观念、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相对而言,人们投入工作方面的时间相对缩短,工作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从而,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位置不再完全取决于人们在工作场所中的身份状态,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人对他的看法,因而,消费也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分层位置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消费也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们根据各个家庭拥有家用电器和耐用品数量,计算出一个家庭耐用品指数,并采用这一指数作为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指标。
本文采用数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此数据的样本数为6193。
一、家庭耐用品指数与消费分层本研究基于14种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来计算家庭耐用品指数,14种家庭耐用品被区分为四类,给予不同的分值。
第一类包括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是当前中国人认为的现代家庭生活所必需的、最起码的三大件家用电器,这三大件代表了最初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二类包括电话、手机、组合音响、影碟机、空调机和微波炉,这几类家用电器代表了一种更丰富和更全面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时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的家庭实现了基本的现代生活方式;第三类包括电脑、摄像机、钢琴和摩托车,这几件物品的价格明显比第一类和第二类高,它们代表了更高档次的现代生活方式;第四类是家用轿车,家用轿车比第三类物品更昂贵,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
家庭耐用品指数的计分方法是:拥有一件第一类或第二类物品为1分,拥有一件第三类物品为4分,拥有一件第四类物品(家用轿车)为12分。
表1列出了16~70岁人口的家庭耐用品指数的得分情况以及各类得分所代表的消费水平。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大约2/5的人的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低于3分,这些人的家庭基本上不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用品(三大件——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3~5分之间,他们的家庭拥有了现代生活的基础家用设备,即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但没有或只拥有一两件更高层的家庭电器或耐用品(第二类物品);略超过1/5的人得分在6~10分之间,这些人的家庭实现了中等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满足了现代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舒适和娱乐,我们可以把这类家庭称之为小康之家,它们不仅拥有三大件第一类物品,而且还拥有3件或更多的第二类物品,但通常不拥有第三类物品;大约1/10的人得分在11~19分之间,他们的家庭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现代生活方式,不仅拥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物品,而且,通常还拥有一件或更多件第三类物品,这些家庭可以称之为富裕家庭或较高消费家庭;极个别的人得分在20分以上,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家用轿车,这些家庭算是高消费家庭。
根据家庭耐用品指数这一指标,我们可以勾画出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分层的基本形态。
我们把家庭耐用品指数得分为0~2分的人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下层,3~5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下层,6~10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层,11~19分归类为消费分层的中上层,19分以上为消费分层的上层。
图1显示出了当前中国消费分层的情况。
很明显,当前中国的消费分层基本上呈现出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底部十分宽大,往上阶梯状缩减,顶部细小。
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很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不同。
图2比较了城镇和乡村的消费分层比例分布和基本形态。
城镇的消费分层形态基本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状,大约3/4的人都位于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这表明,在城镇社会,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消费中产人群。
农村的消费分层形态与城镇完全不同,其消费分层的比例分布呈现出一个底部很大、顶端尖细的金字塔。
超过半数的人处于消费分层的下层,中层和中下层各占约1/10,而中上层和上层的比例极小。
二、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表2和表3列出了十个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
总体上来看,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分布有一定的倾向性,优势地位阶层的成员更可能进入消费分层的中、上层,而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的成员更可能落入消费分层的下层。
最可能进入消费上层的人是私营企业主,大约1/4的私营企业主位于消费上层,另外1/3位于消费的中上层,还有1/4位于中层,落入中下层和下层的私营企业主极少。
经理人员成为消费上层的可能性仅次于私营企业主,但他们进入上层的几率远低于私营企业主,只有不到1/10的经理人员进入了消费上层,大多数经理人员位于消费分层的中上层和中层,还有接近1/5的经理人员位于中下层,落入下层的经理人员很少。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3个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比较类似,这3个阶层的成员大约80%都位于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他们进入消费上层的可能性不太高,但有相当比例落入消费下层。
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4个阶层的成员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也较类似。
这4个阶层的成员超过80%都位于消费分层的中层、中下层和下层,另外约1/10进入了中上层,进入上层的比例极低。
在消费分层中,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成员最可能落入底层,64.9%的农业劳动者都位于消费分层的下层,另外大约3/10的农业劳动者位于中下层和中层,他们进入消费分层的中上层和上层的比例极低。
上述数据所显示的各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位置分布,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各阶层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同质化程度各有不同。
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同质化最高,私营企业主一般都处于较高消费水平,农业劳动者则大多处于较低消费水平。
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阶层内部消费水平的同质性,经理人员大多处于中间层次的消费水平,另外4个阶层则基本上处于中下消费层次。
余下3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表现出的阶层内部消费水平的同质化程度较低,这3个阶层的成员分散性地分布于消费分层的各个等级,其阶层成员既有人位于消费分层的上层和中上层,又有人处于消费分层的中下层和下层。
观察各个社会阶层在消费分层中的比例分布,我们还发现现阶段中国消费分层的一个特点,即:并不是只有白领阶层才能位居消费的较高层次,实际上,在上层和中上层中,蓝领阶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表2的数据显示,消费分层的上层,白领和蓝领各占一半,5个白领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员在消费上层中占49.6%,3个蓝领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两个以蓝领为主的阶层(个体工商户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在消费上层中占50.4%。
在消费分层的中上层中,白领阶层所占比例为37.3%,而蓝领或以蓝领为主的阶层所占比例为62.7%。
也就是说,在消费分层的上层和中上层,蓝领阶层成员的人数超过了白领阶层人数。
这一点与西方社会的消费分层十分不同,在当今的西方社会,消费分层的中、上层主要由白领阶层——即所谓的现代中产阶级——构成。
中国消费分层的这一特征,是由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比例结构所导致的。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蓝领阶层和半蓝领阶层所占比例很大,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较小。
16~70岁人口中的83.5%都属于蓝领和半蓝领阶层,只有16.5%的人属于白领阶层。
这种比例构成导致了中、上层消费群体的人员构成以蓝领阶层居多,尽管普通的工人和农民进入消费分层上层的几率很低,但由于工人和农民的人员规模庞大,消费分层上层中约1/3是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
另一个原因也导致了蓝领阶层在消费中、上层中的高比例。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相当一部分蓝领阶层成员保持着较好的经济生活条件,曾经一度他们的收入达到较高水平。
比如,个体工商户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上半期属于高收入群体;农业劳动者在1980年代收入增长也比较快,至今一部分集体产业(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的农民还保持较高收入;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工人的收入也有明显增长,一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职工一直保持着较高收入。
由于家庭耐用品指数不仅反映当前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它同时也反映一段时期以来家庭经济的稳定和富裕程度,因此,在以往数年中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并有节余的家庭,家庭耐用品指数较高,由此,部分蓝领阶层的成员就有条件进入消费上层。
不过,近年来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的收入差异不断扩大,这种差异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消费领域,从而,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的消费水平差异也将越来越大,蓝领阶层成员进入消费中、上层的比例也会随之下降。
三、社会阶层消费行为偏好社会阶层的消费差异不仅表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各方面消费行为的选择上,即消费的偏好。
在现代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和消费物品的种类(品牌),成为身份和价值的象征符号。
各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成员,发展出一些特殊的消费行为模式和消费价值取向,以表明其身份和地位,并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和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
与此同时,在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的中产阶层,以其特殊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品位,创造出中产阶层消费文化,并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社会阶层则试图追随和模仿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
因而,在现代消费社会,社会阶层的消费偏好差异是消费分层的最重要的表现。
目前的中国社会还未发展成为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阶层分化还未普遍化。
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未能显示出消费偏好的阶层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同一个社会阶层的消费模式的同质性较差。
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消费偏好的阶层分化现象并不突出,但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各社会阶层已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消费行为模式。
表4、表5的数据就显示出深圳市各个社会阶层在服装、饮食和休闲等方面的消费偏好差异。
(一)服装消费表4列出各社会阶层购买服装常去的场所。
常去服装专卖店购买服装,代表高消费和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穿着名牌是身份的象征和品味的体现。
常去一般时装店和大型商场购买服装代表中档消费和大众性消费倾向。
常去街边购买便宜服装则代表低档消费和经济实用性消费倾向。
私营企业主常去服装专卖店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经理人员和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