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三篇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
豪放。
《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
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
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
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表现在我们
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
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
境长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本课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水平目标
初步学习使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
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
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
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
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
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
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水平。
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
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理解了哪几个?是怎么理解的?把不理解的字用自己
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
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
让学生交流识
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
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
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升朗读水平。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
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
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
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
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篇二】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共有四篇识字课文,《识字6》是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前二课采用"词串"的形式识字,后二课采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识字。
《识字6》是属于"词串"识字形式。
《识字6》这篇课文围绕夏天的乡村夜晚,把12个词语按一定逻辑关系,排成四行,一、二、四行押韵,与前面识字课文不同的是每一行最后的词语都是三个字,这种形式的词串读起来富有七言诗的韵味,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文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文对照,既有利于协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又能把学生带入夏天夜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遐思。
学生准备:生字本语文书铅笔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目标:2课时
根据本课特点,分为两课时实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知全文,识识图上所描绘的事物,并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学习三个生字"星、奶、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