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必修一化学《硝酸》教案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化学《硝酸》教案 人教版

教学重点:
硝酸的特性。

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

教学模式:
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

(复习引新—→演示实验—→分析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

)
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所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投影:在氮的氧化物中,通常情况下,NO是一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很快被氧化为红棕色NO2气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 +O2=
2NO2;
在该反应中,N元素从+2价升高到+4价,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O元素从0价降低到—2价,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中O2是氧
化剂,具有氧化性;NO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引入新课】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展示硝酸样品,指导学生自学,总结HNO3的物理性质。

投影: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
沸点83℃,凝固点—42℃。

它能以任意比溶解于水。

常用浓HNO3的
质量分数大约是69 %。

质量分数为98 %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里由于硝
酸的挥发而产生“发烟”的现象,通常叫发烟硝酸。

“发烟”的原因是
硝酸里放出的硝酸蒸气遇到空气里的水蒸气生成了极微小的硝酸液滴
的缘故。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完成下列方程式:
①HNO3的电离方程式:HNO3=H++NO3—
②CuO + HNO3—
③Fe(OH)3 + HNO3—
④CaCO3 + HNO3 —
结论:具有酸的通性。

【设问】硝酸有哪些特性呢?
2.不稳定性:展示浓硝酸样品,指导学生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硝酸在常温下见光会分解,加热时分解的更快;浓度越大,越容易分解。

写出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
①常用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②实验室应怎样贮放浓硝酸?
3.硝酸的强氧化性:
【演示实验】在投影仪上演示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实验:常温下,浓硝酸、稀硝酸与铜片的反应。

应的化学方程式。

Cu + 4 HNO 3 ( 浓) = Cu(NO 3)2 + 2 NO 2 ↑ + 2H 2O 3Cu + 8 HNO 3 (稀) = 3Cu(NO 3)2 + 2 NO ↑ + 4H 2O
【结论】
①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② 氧化能力:浓HNO 3 > 稀HNO 3 。

③ 通常,浓硝酸与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NO 2;稀硝酸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生成NO 。

【发散思维】试推测常温下,浓硝酸、稀硝酸与不活泼金属银的反应方程式。

Ag + 2 HNO 3 ( 浓) = AgNO 3 + NO 2 ↑ + H 2O 3Ag + 4 HNO 3 ( 稀) = 3AgNO 3 + NO ↑ + 2H 2O
【演示实验】演示Fe 在冷的浓硝酸发生钝化。

钝化:
【思考应用】
① 能否用铁、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② 铝、铁遇冷的浓H 2SO 4能否发生钝化现象?
【设疑】若将浓HNO 3和浓HCl 按体积比1 : 3混合所得混合物叫什么?其氧化能力如何? 【德育渗透】介绍“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

【演示实验】演示木炭在热的浓硝酸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
验现象推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 + 4HNO 3(浓)=△
CO 2 ↑ + 4NO 2 ↑ + 2H 2O
【课外钻研】查阅有关资料,写出S 、P 与热的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节小结】
①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几乎所有的金属而生成硝酸盐;也能与
某些非金属发生反应。

②硝酸溶液的浓度越大,其氧化能力越强,越容易分解。

【反馈练习】
1、分别将盛有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烧杯露置于空气中,其中,质量增加的是浓H2SO4,
原因是:浓H2SO4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减少的是浓盐酸、浓硝酸,原因是:浓盐酸、浓硝酸均具有挥发性。

2、下列事实各说明了硝酸的什么特性?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下列试剂不需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内的是:( B )
A、浓HNO3
B、NaCl溶液
C、新制氯水
D、AgNO3溶液
4、某同学拟利用废旧热水瓶内胆回收单质银,你能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帮他设计一个简
单的回收过程吗?指出其中包含的化学原理。

5、用HNO3与CaCO3反应可制取CO2气体,能否用FeS与HNO3反应制取H2S气体?
6、在3Cu + 8 HNO3 (稀) =3Cu(NO3)2+ 2 NO ↑+4H2O反应中,若有4 mol
HNO3参加反应,则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A )
A、1 mol
B、2 mol
C、3 mol
D、4 mol
【布置作业】课时训练。

说课教案
硝酸
一、说教材:
【内容和地位】
《硝酸》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历年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较全面地阐述了硝酸的化学性质及硝酸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硝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
理品质。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
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
质。

【教材重点】
硝酸的两大特性。

【教材难点】
对硝酸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拟采用“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

即:复习引新—→演示实验—→分析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提炼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再进行推理—→掌握更多的知识。

对于教材中一些比较容易的知识,如硝酸的物理性质、硝酸的不稳定性的部分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尝试应用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方法。

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

如在硝酸的
物理性质的教学中设置填空题,通过学生自学、填空,能抓住要
害,达到事半功倍。

2、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通过认真观察或动手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
识加以应用。

四、教学程序:
1、复旧引新,消除障碍。

本节课要用到NO、NO2的性质和有关
氧化—还原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HNO3具有强氧化性的结
论。

而氧化—还原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普遍掌握的
不够熟练。

因此,设置有关复习内容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
破。

2、通过自学,抓住要害,迅速突破比较简单的知识点。

如HNO3
物理性质的教学。

3、做好演示实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Cu与浓硝酸、稀硝
酸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利用投影增强可见度,加强实验效果。

增加铁在浓硝酸中钝化、热的木炭在浓HNO3中燃烧的实验,降
低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

4、巧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
生一步步地推出反应产物、反应方程式;然后对反应方程式进行
分析,得出HNO3有强氧化性的结论。

知识点之间都通过设疑,
使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5、及时设置相关问题,在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到
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如学完硝酸的不稳定性后设置“实验室
如何贮放浓硝酸?”;在得出不活泼金属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
规律后设置“试推测Ag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了
解钝化知识后设置“能否用铝、铁罐贮运浓HNO3?”等问题。

6、挖掘德育内容,使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得到升华。

7、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注重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说学生:
对于目前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尚不到位。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宜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铁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产物的分析等。

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