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病

血液病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缺铁性贫血(IDA):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

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的测定值:
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
贫血的分类: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头晕、眩晕、萎靡、昏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是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
呼吸系统:轻度贫血,平静时呼吸次数可能不增加,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循环系统: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循环系统的主要表现是对低血容量的反应,如外周血管的收缩、心率的加快、主观感觉的心悸等。

消化系统:凡能引起贫血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贫血前或贫血同时有原发病的表现。

泌尿系统:肾性贫血在贫血前和贫血同时有原发肾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分泌系统:某些自身免疫病不仅可影响造血系统,且可同时累及一个甚至数个内分泌器官,
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生殖系统:减弱男性特征,导致女性月经增多。

免疫系统:所有继发于免疫系统疾病的贫血患者,均有原发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外周血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血细胞量、形态和生化成分上,某些情况下还可合并血清和血浆成分的异常。

贫血的诊断:
1)诊断步骤:
①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

②明确贫血的类型。

③找出贫血的原因,强调其重要意义。

2)诊断方法:
病史:全面系统、深入了解与贫血有关因素(包括营养、生育、出血、服药、职业、
工种、家庭史、原发病等),强调病史对明确病因的重要意义。

体检:全面、仔细的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片检查。


调观察血片中红细胞形态的重要意义。

血涂片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
骨髓检查(穿刺液涂片、活检及铁染色)。

.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贫血治疗:
1.对症治疗:如重症贫血患者应当输血,纠正贫血,改善体内缺氧状态。

2.对因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消瘦;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常见症状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有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

实验室检查
1)血象、骨髓象的细胞形态学检查。

2)铁代谢有关检查:包括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铁饱和度、转铁蛋白、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

治疗:治疗IDA的原则是: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1.病因治疗,应尽可能的去除导致缺铁的原因。

如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的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月经过多引起的IDA因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者应驱虫治疗。

2.补铁治疗: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

首选口服铁剂。

预防:卫生宣教,加强妇幼保健和积极防治原发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少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

1)贫血多呈进展性加重,苍白、乏力、头晕、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明显。

2)感染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9度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

3)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2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贫血慢性过程,常见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活动后气短等。

2)感染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

3)出血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治疗:1.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预防感染;避免出血;杜绝接触各类危险因素;酌情预防性给予抗真菌治疗;必要的心理护理。

2)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护肝治疗
2.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1)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
2)环孢素
3)其他
2.促造血治疗
1)雄激素
2)造血生长因子
3.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1.发热2.贫血3.出血4感染
骨髓外浸润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绿色瘤等。

检查:血象:贫血,白细胞数目变化,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图片:可见原始细胞或早幼粒细胞
骨髓穿刺和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确诊急性白血病最重要的手段。

骨髓增生程度往往明显活跃,有大量形态类似原始细胞的白血病细胞。

少数情况下增生低下。

治疗:
急性白血病未经治疗,生存期约为6个月。

一般治疗:1.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
2.防治感染
3.成分输血支持
4.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
5.维持营养
抗白血病治疗:第一阶段:诱导缓解治疗方法:联合化疗
第二阶段:缓解后治疗方法:化疗和HSCT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1)血管壁异常。

2)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3)凝血功能异常。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4)诊断:
1)病史:过去出血史,家族史,药物和化学品接触史,过敏史,外伤,原发病等病史。

2)体格检查:出血特点和部位。

3)实验室检查:
①筛选试验:血管或血小板异常: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
凝血异常: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

②确诊试验
4)诊断步骤:按先常见病后少见、罕见病,先易后难,先普通后特殊的原则逐层深入。

(5)治疗原则
病因防止
1)消除病因、预防出血。

2)防止基础疾病
3)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及药物
止血治疗
1)补充凝血因子和相关凝血因子
2)止血药物
3)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4)局部处理
其他治疗:1.免疫治疗2.血浆置换3.手术治疗4.中医中药5.基因治疗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