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思想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思想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以思想因素为重点
学号:08043401 姓名:阮鑫鑫摘要: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是囊括世界大国间的一场战役。

在这以前的人类历史中,没有任何事件的规模和后果可以与之相比拟。

此战役为期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席卷三十八个国家,在这巨大数字的背后,一战的原因是人们反复讨论的话题。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有一系列的因素存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全面地概括。

关键词:一战,原因,思想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虽然当中的部分国家如塞尔维亚、比利时等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但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非正义性。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6点主要原因
1.工业革命促成下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世纪70年代以
后,由于第二次工作革命的影响,列强的实力对比也相应发生了重大
变化。

在工业产量上,美、德崛起跃居第一、二位,英、法发展缓慢,
退居三、四位,俄、日两国虽实力不及欧美强国,但却有着强大的侵
略野心。

2.垄断资本主义是一战爆发的身后根源。

到20世纪时,各资本主义大
国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各国在垄断基础上的竞争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
极不平衡,社会生产和资本的规模超出名族国家的范围,整个世界经
济融为一个经济集体而整个世界又被瓜分完毕。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激烈的军备竞赛。

德国与英国的矛盾不断激
化,而与法国则积怨已久,在同俄国的关系上,也由于双方对土耳其
的野心以及长期的贸易摩擦而恶化。

于是,德国利用奥匈与俄国的矛
盾和意大利与法国的矛盾,拉拢奥、意两国,三方于1882年成立三
国同盟。

三国同盟的矛头直接针对法国和俄国,促使他们迅速接近,
英国根据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之间主要矛盾的事实,为了维护本国
利益,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三方最终在1907年组成三国协约。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积极扩军备战,军备竞赛十分激烈。

例如英国
议会在1889年通过法令为海军建设增加拨款。

这一法令所依据的原
则是:英国的海军必须超过其他两个最强国家的海军。

1
4.局部冲突使得战争危机加深。

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两次
巴尔干战争使得大战爆发的危险大大增加,而巴尔干则成为最敏感的
地区,成为了火药桶。

5.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大战的爆发也具有一定的宣传鼓吹作用。

一战
前,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主导操纵了大量的报刊,在民众中
鼓吹而形成一种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从而导致民众中产生狂热的战
争心态,对于一战爆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日耳曼同盟的一个头
目伯恩哈迪就写道:“如果我们希望取得与我国人民的实力相称的地
位,那就必须抛弃一切和平的空想,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武器威力上,
临危而不惧。

”2
6.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
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
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
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

普林西普的行动是
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
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

以上五点均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对一战的爆发提供了理由上的支持。

一直以来,思想因素则常是作为一种侧面原因去思考的。

思想上的影响虽然不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大,但是它既然存在就不容忽视。

一战爆发的原因中不可缺少地存在着思想上的原因,即社会达尔文主义。

二、一战爆发的思想因素——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是19世纪的社会文化进化理论,因和达尔文生物学理论有关系而有此名。

社会达尔文主义著名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和白哲特(Walter Bagehot)、美国的索姆奈(William Graham Sumner)。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由达尔文的进化论演绎而来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随着环境的变迁,有一个由低级生命形态向高级生命形态逐渐进化的必然趋势。

斯宾塞受其影响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
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

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而是一种社会基模,根据自然界"食
物链"现象他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
现象。

乍看之下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

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及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逐渐被种族优劣论者
利用。

这种利用体现在达尔文进化论基于基因分岔和自然选择理论进行种
族划分。

当时流行的看法是,北欧的日耳曼人是优等人种,因为他们在寒
冷的气候中进化,迫使他们发展出高等生存技巧,在现今时代表现为热衷
于扩张和冒险。

另外,相对于非洲的温暖气候,自然选择在寒冷的北部以
更快的速度、更彻底地淘汰体格软弱和低智力的个体。

基于这样的一种种
族观念,可以得出一个信息:“一个种族为了生存必须具备侵略性。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

哲学家尼采创造了‘超人’这个概念。

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

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

对德国而言,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其寻求扩张借口,在国内宣传对外战争等方面提供了极好的思想基础。

在该基础上,德国扩张分子宣扬种族优劣,主张德国作为一个强大新兴国家应该灭亡弱小国家和民族,而强烈的日耳曼名族自尊和优越感的鼓吹更让德国人作战信心倍增。

除德国外,大多欧洲国家和美国受此观念的影响也颇大。

正式在这样一种“种族优劣论”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下,强国间战争的苗头愈演愈烈,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结束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众多不同的意识集合下的一次物质大爆发。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思想。

它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不相同。

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自然选择的学说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片面强调生物进化中的竞争,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理论进行社会学诠释
的产物,目的是为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行为进行辩护。

3它对一战的爆发起了意识方便的关键性作用,不容我们忽视。

注释:
1赵克增:《海军学术史》第三卷,1953年莫斯科版,第7页。

2¢.伯恩哈迪:《当代战争》第一卷,译自德语,1912年圣彼得堡版,第8页。

3耿步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对人生观的影响》,《求索》2009年12月,杂志社出版,第88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