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病例分析示例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视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感觉障碍特点:
1.周围神经的损伤: 感觉障碍区与运动障碍对应
2.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精细
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束为皮质脊髓束。 下行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为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ron: 胞体:
位于脊髓的前角细胞。 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8个)。 轴突: 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
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 最后公路 final common pathway。
试分析
病例一
1.病变部位 2.损伤结构
患者:女性 5岁 在一次 高发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
查:
3.症状发生原因
L2-S3
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
1. 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
2. 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
损下 伤神
3. 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
症经 状元
左腰骶膨大前 角运动神经元
如:右侧损伤可致右眼视野鼻 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对光反射临床表现: 一侧视神经损伤:
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 侧瞳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消 失,但光照健侧瞳孔,两眼瞳
孔对光反射均存在。 临床表现患侧的直接对光反 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的
现象。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 照哪一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 都消失,但健侧对光反射均存
损 伤
病理反射(+);
3. 左眼向外下方斜视,眼睑下垂, 左动眼神经
5. 余(-)。
运动传导路 正常
L2-4
病例四
查:
患者:男性 成人 嗜烟,自述右手食、中指
末节相邻部位溃烂而不感疼痛。
脊髓空洞症 或鞘内肿瘤
1. 两上肢及乳头平面以上 痛温觉消失;
2. 余(-)
组成臂丛的脊髓节段
(C5-T1)并下延至T4
脊髓丘脑束传导障碍.
•当2条对称又不紧邻的纤维束同时出现传导 障碍,损伤部位只可能是其交叉部位。
•根据形成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交叉过程中 或交叉前要上升1-2节段,由此推断损伤 部位是C4-T2节段的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损伤
C4-T2
病例五
患者男性 23岁 半年来疲乏无力 ,走路不稳, 说话不流利。
查:
1. 站立时左右摇晃不稳,走路时步态蹒跚。
2. 指鼻试验(+)。
小脑病变
3. 四肢肌张力明显↓, 腱反射低下.
2.脊髓横断:截瘫,痉挛性瘫痪。 3.脊髓半横断:同侧伤面以下痉 挛性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
脑干损伤:(交叉性瘫) 1.延髓腹侧损伤:舌下神经交叉瘫。 2.脑桥腹侧损伤:外展神经交叉瘫。 3.中脑腹侧损伤:动眼神经交叉瘫。 Weber
综合征
内囊损伤:(三偏症)对侧偏瘫。 大脑皮质损伤:对侧单肢痉挛性瘫痪。
5. 全身感觉正常;
损伤范围未涉及被盖
6. 未见其他异常。
脑干交叉性偏瘫(一侧脑神经核下瘫+对侧 上下肢硬瘫)的核下瘫体征 提示 病变部位。
病例九
查:
患者:男性 35岁 自述
大脑脚底综合征
“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二个象。
1. 右上、下肢瘫痪,肌张力↑,
锥
腱反射亢进,肌肉无萎缩;
体 束
2. 右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
旧纹状体损伤或黑质病变 震颤麻痹又称Parkinson氏病
手震颤,面部表情呆板,不常眨眼,在被动运动时显 出肌张力很高。这是震颤麻痹的早期症状。
临床特点:运动过少,肌张力过强。 静止性震颤 搓丸样动作 4~8次/秒
肌张力增高(齿轮状或铅管状) 肌肉强直 疼痛
随意运动少、慢、小(面具脸、慌张步态、小写症) 特殊姿势: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 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
⑤短期无肌萎缩。 这些症状均为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
丧失所致。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①迟缓性瘫痪(软瘫); ②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
核上瘫: ●一侧皮质核束受损时,只出现对侧口周围肌和对侧舌肌的瘫
痪。 表现:口角偏向患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健侧,舌肌不萎缩。
核下瘫: ●一侧面神经(包括面神经核)受损时,出现患侧所有面肌的
(三)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锥体系对随意运动的调控是通过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 动神经元的完整性实现的,若其完整性受到损伤(锥体
束的损伤或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就会导致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①痉挛性瘫痪(硬瘫); ②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③浅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
5.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单肢浅、深感觉障碍。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致 不同的视野缺损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 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 伤(垂体瘤压迫):双眼视野颞
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 损伤(颈内动脉瘤压迫):患侧
视野鼻侧半偏。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区的 损伤: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触觉障碍。(闭目站立时、夜晚行走时等)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或低2节)对称
性浅感觉(痛温觉)障碍。(注意病程的进展)
感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感觉障碍特
点: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障碍。(浅感觉 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对侧损伤截 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
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一般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 胞体: 位于感觉神经节内; 周围突:分布于各种感受器; 中枢突:连于脑或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 位于脊髓或脑干 轴突: 上行投射至间脑,并大多都有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胞体: 一般位于间脑。
病例三
查:
患者:男性 自述夜晚行走困难。
1. 黑暗中行走或闭眼行走,如踩 棉花,在光亮处行走需看脚步;
排除小脑损伤所致 的反射性共济失调
2. 双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感觉性共济失调体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双膝跳反射消失,
该反射由股神经(L2-4)
执行, 据此确认病变部位
4. 双下肢无肌萎缩,肌力正常;
病理反射(-) ;
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按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锥 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锥体系调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运动神经元 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upper motor neuron: 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 Ⅴ层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 体细胞。 轴突:锥体束。
1. 右上、下肢瘫痪,肌张力↑,
锥
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
体 束
损
2. 右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
伤
3. 伸舌时偏向左侧,左半舌肌萎缩; 左舌肌核下瘫
据此确定 损伤平面
4. 右半身振动觉运动觉消失, 精细触觉障碍;
5. 余(-)
脑干交叉性偏瘫
内侧丘系损伤
(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 延髓内侧综合征
病例八
4. 病理反射(-) 。 5 余(-)
无锥体束损伤体征 无感觉障碍
病例六
查:
患者:男性 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
1. 右腿瘫痪,肌张力↑,无肌萎缩;
2. 右膝跳反射亢进,右腿病理反射(+) ;
3. 右半身自乳头平面以下精细触觉消失, 右腿本体感觉消失;
4. 左半身自剑突以下痛温觉消失;
5. 余(-)
脊髓半横断三大体征:
势障碍。
(一)纹状体环路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额叶、顶叶→尾状核→苍白球内
侧部→丘脑腹前核和腹外侧核→大 脑皮质运动区。
2.纹状体-黑质环路 纹状体与黑质致密部之间有往返
的纤维联系。
3.苍白球-底丘脑核环路 苍白球与底丘脑核之间的往返联
系。
(二)小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 环路
额、顶、枕、颞叶→额 桥束、顶枕颞桥束→脑桥 核→对侧小脑中脚→新小 脑皮质→齿状核→小脑上 脚→对侧丘脑腹外核→大 脑皮质运动区。
3. 左半身(包括头面部)各种感觉消失;
感觉偏
4. 双眼左半视野偏盲;
视觉偏
5. 发笑时,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 舌尖偏向左侧,舌肌无萎缩;
6. 余(-)
锥体束损伤 脑神经核 核上瘫
( 1+5为运动偏 )
损伤 内囊 的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核束
•听辐射虽亦受 损,但不出现 症状。
Case Study of CNS
病历分析的基础
1.传导通路的位置、走行、交叉部位 2.不同部位损伤的特点 3.定性术语和定位术语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分为两类:
感觉传导通路 sensory pathway 上行传导通路 ascending 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 motor pathway 下行传导通路 descending pathway
膝关节轻度弯曲。
新纹状体损伤:
Huntington’s chorea 舞蹈病 又称Huntington病 (1872年,美国医生George. Hunt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