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一、专家解读考点:根据课标精神,记叙文阅读考查包括如下内容:辨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其作用;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能整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记叙文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
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二、考点梳理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4、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5、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8、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9、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0、理解句子的含义(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11、常用的修辞方法:①比喻(形象,生动……);②拟人(形象,生动……);③夸张;④排比(增强气势);⑤对偶;⑥引用(增强气势);⑦设问;⑧反问(增强语气)。
比喻句的作用可能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本体)的哪些特点。
排比句作用是节奏明快,语气连贯,读起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①象征;②对比;③衬托(人物);④烘托(气氛);⑤伏笔/铺垫;⑥照应/呼应;⑦扬抑(欲……先……);⑧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⑨悬念;⑩巧合。
13、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14、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概括一件事的框架(方法)是:谁(一般是文章的主人公)干了什么。
15、归纳记叙文的中心:(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段首入手。
(4)从分析篇末入手。
(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6、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2)从侧面描写入手。
(3)从细节描写入手。
(4)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17、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
⑵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
⑶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⑷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18、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记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
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⑴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⑵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⑶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⑷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⑸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⑹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19、赏析语段:⑴内容(写什么;选材有什么独到之处);⑵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⑶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
20、标点符号:(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特定称谓;③、表强调/表着重指出;④表特殊含义;⑤表讽刺或否定。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解释说明;②表声音的中断或延长;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典型例题透视:梨一样的苹果耿青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
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
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
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
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
“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
”“我看倒有些像梨。
”“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
”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
他的口气非常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
他吃过这种苹果。
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
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
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
但经过米哈朵夫明查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
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
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
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
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
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
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
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
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
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
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
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