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苏轼

第四章 苏轼


2.随笔、游记等叙事记游散文,如《超然台记》、 《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
3.赋,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苏文的风貌
1.善于翻新出奇。 2.叙事、抒情、说理的完美结合。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 说》)如《记承天寺夜游》 3.以“辞达”为准则。
三、开拓词境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 要方向。他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 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 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 写。” 1.柔情→豪情、爱情→性情、代言→自言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记梦》 2.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生活景物与自然山水 如《浣溪沙》(蔌蔌衣巾)
二、诗歌风格
1.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2.苏诗用典、对仗精工,浑然天成。宋诗以才学为诗 的特点就在于大量地用典。苏诗中也有用典过多之病。
“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3、苏诗新而能变,机趣洋溢,间有奇笔妙想,而风格 基调是清雄奔放、弛纵自如并兼有清逸简淡。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作品赏析:《游金山寺》
苏轼《古木怪石图》。“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 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胸中盘郁也。”(《画史》)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文
一、苏轼的文道观
1.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
2.道不限于儒家之道,泛指事物的规律。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二、苏文的分类 1.政论或史论文,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 《贾谊论》、《教战守策》等。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 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 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 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二.变革词体
三.开拓词境
四.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
五.多样的风格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诗之功裔”,主张词 须“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 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 观也。写呈取笑。”
二.变革词体
晁补之《能改斋漫录》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
3.清丽的一面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胡寅《酒边词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图》,金人武元直所作,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画的是苏轼与客泛舟赤壁的情景。
五.多样的风格
1.豪放的一面: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 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 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第三期(1085-1093),被召还及外放时期。
第四期(1093-1101),远谪惠州、儋州时期。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苏轼被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苏轼又被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 州、惠州、儋州。”
二、苏轼的思想
第四影响
1.由于苏轼的拓展词境、变革词风,以他的文坛领袖 的地位,又热心提携后进,影响所及,造就了蔚为壮观的 元祐词林。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毛滂、 贺铸即是其中的主要人物。 2.北宋灭亡后,苏词的影响流播南北。南渡词人中, 如陈与义、叶梦得、张元幹,直到张孝祥、陆游、陈亮、 辛弃疾,都继承了苏轼以词言志咏怀的传统,成为南渡词 坛的主流。由于苏学盛于北,苏词的豪放雄奇与“深裘大 马之风”相融,开金源之盛,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是 其中代表。直到金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依然未减。
——俞文豹《吹剑续录》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通过出猎之时,记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抒发 了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愿望。 上阙:写知州率领人马行猎平冈。从外在描写突出意气豪 发的人物形象。 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从内在情志的抒 发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第二期(1069-1085),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1.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施行新法,苏轼请求 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 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2.元丰二年(1079)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 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苏轼被捕入狱,历 时五个月,朝野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最后,神宗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了事。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 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 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和独特的艺术构思, 运用拟人化手法, 把咏物和写人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咏 物而不滞于物,情 景交融,轻灵飞动。
构成《江城子》豪放的风格的要素:
第一,这首词所表现的题材。
第二,表现手段。
第三,典故运用贴切、自然。
第四,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主人公的形象。
2.婉约的一面
“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公直是轶伦 绝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 闺词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 之下?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课前思考

你对苏轼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了解? 你能背诵苏轼哪些诗、词和文?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人(今属四川)。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是集诗、词、文、画等一身的通才式的大文学家。
全词以逸思遐想,构造了一个清旷澄澈的境界,融会 了睿智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词人寥落而又空阔的胸襟。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 侧重写天上。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 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 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一、生平经历
第一期(1037-1069),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第二期(1069-1085),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时期。
第三期(1085-1093),被召还及外放时期。
第四期(1093-1101),远谪惠州、儋州时期。
第一期(1037-1069),读书、应举、初入仕途
时期。 1.家庭教育 2.应举入仕 21岁时,苏轼与苏辙随父进京,第二年兄弟 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苏轼 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 避此人,放出一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 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 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
书》)
第三节 一、诗歌内容
苏轼的诗
几乎没有不可以入诗的题材,“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 情” 1. 对现实的批判,如《荔枝叹》抨击陋习。
2.对人生的思考,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 蕴含哲理,透露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 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 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通过 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 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四.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
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词中 多用题序,多用典故。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驱,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逢。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