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论文提纲论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宝、黛、钗三者来看,宝钗在各方面都比宝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2、贾宝玉追求个性解放3、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二)林黛玉性格分析1、林黛玉的叛逆性格2、林黛玉的孤苦心境二、宝黛爱情的社会因素三、总结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摘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中国小学史上有“压卷”地位。
它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而艺术成就又是多方面的。
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作为中心内容。
贾宝玉和林黛玉由相识、相知到发展成爱情,二人心相通,志相同,但他们美好的爱情理想却不能实现,被封建势力的代表—其家长无情地摧毁了。
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
宝黛爱情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与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要求相背离,是整个社会造就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爱情悲剧《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作者“曹雪芹以其卓绝的才华,把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创作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瑰宝。
”①而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要线索。
小说中的宝黛爱情,可谓千古绝唱,感人肺腑,可为什么宝玉和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不能被容忍,而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权势上看,宝、黛、钗三者,宝钗于各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一位贵公子,他的家庭对他抱以极大的希望,为他安排了一条读书中举、显亲扬名的道路,盼望他成为继承其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而他却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些:“不爱读圣贤书,把劝他读书的人骂成‘国贼’、‘蠢’,以至焚书,不愿走封建阶级安排的读书做官的道路。
同父亲希望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反其道而行之。
”②他背叛了父亲,背叛了家庭,以至背离了整个封建社会,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叛逆性格造就的。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他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是造就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现实社会是那样虚伪、丑陋,充满了罪恶,使他因自己成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围绕在他身边的少女们又是那样的纯洁美好。
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从不愿走家庭为他安排的道路。
“他认为八股文是‘饵名钓禄指阶’是‘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他说程元理学等儒家的书,‘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杜撰’出来的。
他又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只要一提‘仕途经济’,不管你是‘宝姐姐’,还是‘史大妹妹’,他都嗤之以鼻,斥之为‘混账话’。
”③在生活中,他甚至很少接触“封建卫道士”的代表人物——自己的父亲。
在别处他聪明伶俐,反映敏捷,只要一见了父亲,总是呆头呆脑。
相反,他总是亲近和尊重那些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地位微贱的人物。
总之,他极力抗拒封建家庭为他安排好的生活道路。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了型的,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
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如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
但经历了金钏之死和因金钏、蒋玉函的事件被父亲毒打等一系列事件之后, 这些生活中所见所闻的重大事件给予了他重大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慢慢减少以至清除了,他的认识更加深刻,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的言行举止里透出他的叛逆思想,如被父亲打后抬回怡红院,在黛玉去探视时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表现了与其父乃至家庭对抗的情态,透露出一种至死不改的叛逆精神。
2.贾宝玉追求个性解放贾宝玉虽然身为豪门贵族,在整个贾府,甚至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是有着很高身份和地位,但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
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
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影响着他。
他喜欢随心所欲、听其自然,喜欢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如在太虚境与秦可卿难解难分,与袭人初试云雨。
后来一系列的事件,如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也使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如在王熙凤过生日时偷偷到郊外郊外祭奠屈死的金钏,在他看来祭奠金钏比王熙凤过生日更重要;并且在目击晴雯之死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幻想,用血泪写成《芙蓉女儿诔》来祭奠晴雯。
这是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实质有了理解,他和黛玉、晴雯、芳官这些追求个性自由、背离封建礼教的女性一道,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抗力量,冲击者已经腐朽的贾氏家族。
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3.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贾宝玉生在封建贵族大家庭,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他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的。
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他的择偶标准与家长的截然背离,他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他与林黛玉心心相印,他爱林黛玉,并不考虑她的家庭背景,不考虑门当户对。
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包含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相反,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
④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否定封建主义,却又十分朦胧,受时代的局限,他要摆脱贵族社会,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严重的悲剧性,他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最后只好飘然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二)林黛玉性格分析林黛玉形象是《红楼梦》中另一朵盛开的艺术奇葩。
她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祖上曾封列侯,到她父亲一代便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
林家支庶不盛,门庭单薄。
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故父母对她爱如珍宝,且又聪明清秀,便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
因此,在众人眼里她言谈举止不俗。
但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和训练,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
在整个污浊不堪的封建社会的泥潭里,她显得那样纯洁,傲世而独立。
她的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小小年纪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不得不依寄居在外祖母家。
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种各样的环境,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她,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恶劣的环境中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是命运偏偏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笑话,把她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1.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林黛玉的多疑性格在第七回送宫花的情节中,表现得很宣明,当周瑞家的给她送去宫花时,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的,这两枝是姑娘的。
”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呀。
”这些语言透露出她率真的性格。
作品还有很多情节中表现出黛玉的刻薄,如在宝玉挨打后,见宝钗无精打采,眼上好似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刻薄的打趣宝钗“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还有在三十回里,她用尖锐的语言玩笑般地暗揭袭人的隐私。
她还时常冷笑,来表现她的不满、自卫、反击。
如第八回写薛姨妈留宝玉、黛玉吃饭、饮酒,李嬷嬷让她劝阻宝玉饮酒,她反而冷笑奚落李嬷嬷,让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是林姐,说出一句来,比刀子还尖。
”可见她的尖刻和锋芒毕露是众所周知的。
与宝钗相比,“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正是由于这些不合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使她在荣国府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像一只不合群的孤雁在独自挣扎,使她不能作为贾母孙子媳妇的人选,而不能与心心相印的宝玉白头偕老,这就注定了她一定会“泪尽而逝”的。
2.林黛玉的孤苦心境从表面上看,林黛玉是贾母的嫡外孙女,贾府上下特别是贾母对林黛玉是百般呵护,宠爱有加,作者也没有直接描写贾家冷遇林黛玉。
但作者通过袭人之口具体妙花了史湘云寄居婶母家的境遇,在七十六回直接描写了中秋之夜被冷落在团圆宴席之外的三个孤女,,在冷月寒塘的凹晶馆的吟诗联句,描写了她们三人的孤寂和悲苦。
通过这些实笔,可以想象林黛玉的处境,林黛玉自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也不夸张,它真实地表现了环境的险恶以及她在险恶的环境中的感受,即使在黛玉死后,贾母为了宝玉而不去看望黛玉,并说:“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
倘宝玉有些不好,我怎么见他父亲呢!”可见黛玉寄人篱下所受的冷遇。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有着优美、纯洁的心灵,憧憬着美好忠贞的爱情,却在凄凉冷淡的潇湘馆,惨亡于心爱的人儿迎娶别人做新娘的时刻,“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又一个向往自由幸福的生命消损在封建主义的牢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