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课题:小数乘整数优点:我围绕“算理理解与算法掌握”、“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把小数乘法的教学,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不足:教案上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想既加强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但是在实际上课中却是练习不足,最后,讲到积的末尾有0的题目时,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算式,作业本中很多关于这道题目,由于时间不够,没有进行操练,只是草草地教师讲解带过,所以,作业本中此类型题目的错误率较高。
积的末尾有“ 0”时,应划去,这个我也没有强调,作业本上较多同学没有划去“0”。
改进:练习注意控制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题:小数乘小数优点:本节课共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了3个不同层次的总结。
首先是总结上节课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接着是学习完例3运用小数位数来算积的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是学习完例4,对于积的位数不够,可在前面用0补足这种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这样学生逐步的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层层递进,逐步解决,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
不足:对学生的预测有偏差。
在教学中,我忽略的一个点,就是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改进:教学要注重细节。
课题:积的近似数优点: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引用学生复习旧知,然后将两个原来没有联系的知识通过解决例6中的具体问题加以结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解决吗?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积的近似值。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接着进行一系列学习,巩固学生对方法的熟练程度,从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既注重新的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和保留几位小数,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时间把握不够好。
改进:注意控制时间。
课题:连乘、乘加、乘减优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
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但是,也不乏有个别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不灵活或者粗心导致出错,有待于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错误有:在连乘、连加、连减这一小节中,小数连加连减结果中,小数位数确定也用积的小数位数确定方法,,我注意把计算教学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关注和强调计算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学得主动,练的充实。
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没有及时要求学生比较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改进:要注重比较。
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优点:课堂上我让学生先分组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自己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自己探究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不足:只重视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在练习时,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不够灵活.。
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优点: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突出“算”与“用”的结合,在计算教学的同时也比较充分地体现解决问题的教学。
不足: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留出几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更谈不上渗透下一节课的知识,或设计一些开放型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巩固。
改进:应该适当分配练习时间。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优点:紧紧围绕知识衔接点,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回忆。
重点讲清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强化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让学生不要受被除数的小数的影响,首先按照整数除法去除,再处理小数点。
不足:通过作业的反馈,有的学生忘记点小数点。
改进:训练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注重强化小数点、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课题:小数除以小数优点:教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进行学习,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比如,列出算式7.65÷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呢?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没有彻底讲清楚“除数为什么要转化成整数”。
改进:要讲清楚“除数为什么要转化成整数”。
课题:商的近似数优点: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
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
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
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
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不足:学生计算慢,导致课堂时间不够。
改进:控制时间。
课题:循环小数优点:我在引入环节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循环现象,亲历循环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循环小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学习体验和感悟。
不足: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理解不理想。
改进:分析好教材、备好学生。
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点: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
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不足:学生在找规律环节有困难。
改进:在寻找规律时,要适当给予提示。
课题:解决问题优点: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题意,提取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采用的习题,贴近生活。
不足:课堂中放的还不够。
改进:可以在练习课中涉及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开阔思维。
课题:解决问题优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求商的近似值,在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求商的方法。
不足: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在选择取近似值的方法有困难。
改进:要联系生活实际,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
课题:观察物体优点: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
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不足: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改进:准备好教具。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优点:字母简写的过程,知识点相当多。
很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
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自学”方式,但学生普遍理解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部分环节我选择了以老师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资源,优化了教学程序。
不足:这堂课的合作交流的深度不够。
改进:交流时间要充足。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优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在数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样让刚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在什么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了“确定用字母表示某一数量”——理解表示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不足:练习时间不够。
改进:练习时间要充足。
课题:方程的意义优点: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不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
但是,学生利用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对列方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改进:多让学生讲思路。
课题:解方程优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它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不信咱们试一试,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