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

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

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 文天祥 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

九死一生,浩然正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文天祥至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文天祥至文言文】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 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 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 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 坐达旦。

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 无如天祥者。

”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

傥缘宽假,得以 黄冠归故乡, 他日以方外备顾问, 可也。

若遽官之, 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 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 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

天祥在燕 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 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

未几,中山狂人自称 " 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

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 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

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 室开平, 疑丞相者天祥也, 召入谕之曰: “汝何愿?”天祥对曰: “天祥受宋恩, 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 请, 从之。

俄有诏使止之, 天祥死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 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 南向拜而死。

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 【注】①弘范:即张弘范,是当时进攻广东潮阳地区的元军统帅。

【翻译】1 / 14文天祥被押到潮阳, 见张弘范, 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 文天祥拒不叩拜, 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 张弘范让文天祥 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 父母, 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

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 《零 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 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 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 还给你宰相 的官职。

”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 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

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 到京师。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

到了燕京, 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

张弘范迅急把他 押送到兵马司, 派士兵看守。

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 王积翁说: “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

”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 旨意, 文天祥说: “国家已经灭亡, 我甘愿以死报国。

假如因为元朝皇帝的宽容, 使我能够以道士的身份重归故乡,往后以方外之人做皇帝的顾问,那也可以。

假 如立即就委任官职, 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们不能容, 把自己平生的志向和事业全 都抛弃, 那么重用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 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 出去后,必定会重新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这件事于 是作罢。

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 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 (元世祖)终究 没有释放他。

至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

不久,中山有 个“狂人”自称“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

京城也发现了 匿名书信,声称将在某一天焚烧城墙上的草苇,率领两翼卫兵作乱,丞相可以不 必担心了。

当时盗贼刚刚刺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 元世祖于是命令除去城墙上 的草苇,将瀛国公(指南宋恭帝)和南宋宗室迁移到开平府。

元世祖怀疑匿名信 上所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 对他说: “你有什么心愿?” 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 死就满足了。

”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

进言的官员们 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 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

不久又下诏书 制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 “我的事情完成了。

”向南方叩拜而死。

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 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

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 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

我读圣贤 之书, 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什么吗?从今往后, 差不多可以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了。

”2 / 14【文天祥的故事】 公元 1236 年 6 月 6 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文天祥诞生于江西 吉州庐陵县的富川镇(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他父亲文仪是一位饱读 诗书的乡儒,由此推测,他的家境应是个中等地主,所以有财力供他们父子专心 读书。

庐陵县是产生过“名人”的地方,欧阳修、杨邦义、胡铨,都是庐陵人。

在县办学堂里,就挂着这些乡贤的画像,以激励后学。

据记载,少年文天祥曾对 着这些人的画像发誓说: 如果不能跻身于这些人物的行列之中, 就算不上大丈夫。

公元 1256 年 (南宋理宗宝 v 四年) , 文天祥和弟弟文壁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同被录取为奏名进士。

在随后的殿试中,文天祥被点为当期状元。

当时的皇帝是宋理宗赵昀, 他提出了五个问题, 核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存在着 天理和天道,只要国君克制己欲、勤于国政,就会实现天道、天理,并得到天之 保佑, 可是我虽然很勤奋、 很努力、 很克制, 但为什么还是内有盗贼、 外有边患? 人们又说,讲道德、行仁治的国君能致天下清明太平,而那些欲望强、注重功利 进取的国君能导致天下污浊混乱,可是,揆诸汉、唐诸帝,为什么那些务德化、 施仁义者都不能使天下大治, 而不积仁德者却可以凭纲纪制度建立伟大的功业呢? 说起来, 这些问题是有深度的, 南宋大学者朱熹和陈亮代表的理学与功利主义之 间,争论的也是这个问题(详见本刊 2010 年第二辑《男儿有梦心如铁》一文)。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手段能否解决实际政治问题, 而皇帝个人勤勉节俭是否就 能解决眼前的内外危机。

文天祥在殿上做了洋洋万言的答卷,核心意思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 息”,简言之就是天道自然在,如果您觉得还没得到天道的显现保佑,那说明您 努力的还不够;只有您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天道才能显现。

不用说,这位年仅 21 岁、尚未经历世事风霜的年轻考生,言论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切实际之处,他 提出的解决时弊的办法几乎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但是, 其字里行间所涌动的那种 生命激情打动了已经五十一岁的皇帝赵昀, 他点了文天祥的卷子为第一。

后来的 研究者把文天祥在殿试答卷中所表达的思想概括为“法天不息”, 认为这是他最 基本的哲学理念,是其一生的生命基础,信然! 中了状元之后的文天祥, 先后在各地做过不同的地方官, 和那个时代的绝大 部分官员一样,留下了一些政绩,也因为参劾某些官员数次被免职,这中间的是 非对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我们暂且略去不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当 的第一个较大的官瑞州知州是宰相贾似道举荐的,而且,就在贾似道当政期间, 他有两次被罢官回家,又有三次被重新起用,且一次比一次当的官大。

文天祥与 贾似道之间没有什么私交,他后来的文章中,没少攻击贾似道,可是,就在权倾 一时的贾似道主政期间,他能屡踣屡起,倒是可以从反面证明,贾似道没有某些 人所攻击的那样坏,如果真那么坏,那文天祥这种爱提意见的“刺头”,早就一3 / 14贬到底,不再起用了。

文天祥主要是在当时的后方江西、 湖南一带做官, 尽管当时的宋元前线战事 不断, 但和后方的大多数官员一样, 文天祥也过着豪奢的生活, 《宋史文天祥传》 记载“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襄阳战役之后),痛自贬 损, 尽以家赀为军费”。

当代有学者如万绳楠先生找出别的史料来证明文天祥生 活俭朴,不事奢华,认为《宋史》的这段记载不实。

我以为这是出自想把文天祥 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道德偶像的伪饰, 大可不必。

持此论的万绳楠先生虽然否定 《宋 史》中“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的记载,却又肯定其“尽以家 赀为军费”的记载是实, 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若不是“自奉甚厚”, 狠命捞钱, 又何以有“家赀”作军费。

事实上,文天祥自己从不掩饰这点,他是封建时代的 官员,认为弄点钱享乐一下理所当然。

在 1274 年 3 月他做赣州知州时,他借着 给自己母亲做寿, 召集赣州城内外 71 岁到 96 岁间的老人 1390 人举行盛大宴会, 犒恤有差,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借此举提倡孝敬老人的风气。

可这时,襄阳已为元 军所破,国事飘摇,他居然还在以倡孝之名为自己母亲大操大办寿礼,按现在的 标准, 早该撤职查办了。

他有一妻两妾、 有婢有仆, 实在不能说得上俭朴。

所以, 我以为《宋史文天祥传》的这段记载是属实的。

在他直接投入到抗元战争前线之 前,他是和当时的大多数官员一样,过着声色犬马的奢侈日子的,这一点用不着 回护。

文天祥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一开始就与这种没心没肺的奢侈生活无缘, 而在 于能从这种颓废奢靡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更可贵的是,在 后来极其艰苦的囚禁生涯中, 从不动摇, 没有被重返这种奢侈生活的诱惑而俘虏。

公元 1274 年十二月,元军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汉),顺流东下,次年(1275 年)正月十三日,谢太后下旨各地官员率兵勤王救京师。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文 天祥才一改其往日“状元官僚”的颓唐生活, 转而和这个行将灭亡的王朝一起承 受各种苦难。

当时他是赣州知州,在当地招募了近万人的军队,开往临安方向勤 王。

建立这支部队时,主要得到了当地豪杰、退休官员陈继周父子和溪峒少数民 族部落的支持,但仓促中召集的人马缺少足够的训练,战斗力并不强。

相关主题